錢要花在刀口上!買這7種產品,反而替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

再小的開支也要小心,因為再小的漏洞也會沉船。

班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漫步華爾街的10條投資金律》:「現在所花的那些無謂的錢,就相當於減少你退休時能享受到的東西。」

從小到大,大家最常學到的初階理財觀念,「節流」絕對榜上有名。

節流,即是刪減不必要的開銷。但是「不必要的開銷」標準何在?有的人會從欲望的需求原因分成「想要」和「需要」,減少「想要」的開支,只花錢在真正需要的東西上。也有一種思維是反問自己「需要工作幾小時才能買到」來決定這項支出的CP值是否達標。這兩種方式都各有愛好者,只是對我而言都太過籠統。

前陣子聽了很喜歡的知識型Podcast 《大人的Small Talk》第99集:「媽媽都說錢要花在『刀口上』,那『刀口』到底在哪裡呢‪?,主持人Bryan(姚詩豪)分享了自己在消費前是如何思考,才能將每一筆錢花得有意義、有價值。

個人覺得這主題十分有意思,正巧先前也讀了一些理財書籍,決定趁這個機會將音頻和一些想法彙整起來,分享給大家,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在文章開始前,大家可以先回顧自己每個月都把錢花在哪裡,紀錄在紙上並大致分類一下,是衣服、食物或是書籍等等,這將有助於後續閱讀時的反思。

錢要花在刀口上!你買的是資產還是負債?

想要將每一筆錢價值最大化,得先想想看:買的每一樣東西,就究竟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

這部分融合了理財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及Podcast的觀念,根據不同商品售後產生的價值,區分成資產存貨負債三種。

資產:購買後,能持續為你帶來更多的效益、現金流或價值

像是買書、上課就是在購買資產,因為知識的落差就是財富的落差,它們提供的不只有知識,讓腦袋更為靈活、觸類旁通,激盪出不一樣的想法,甚至有機會協助我創造出更多現金流。


存貨:購買後,只能帶來它相對應的價值

這是《富爸爸窮爸爸》在書中沒有提及的部分。例如平時吃的便當,吃完的飽足感只能維持幾小時,無法持續到隔天或更久之後,那就會歸類在「存貨」(僅提供當下溫飽的用途)。


負債:購買後,雖可帶來一些好處,卻需要你持續為它花錢或付出更多時間

對我而言,買車後要花錢保養又得找停車位,對一個住在公司旁,附近交通發達、生活機能也強的人汽車就比較像是負債。還有近期很夯的Netflix,雖然看劇能放鬆心情,但持續支付的月租費及花更多時間的缺點也讓我將它歸在負債這類。


當然,上面這些例子只是根據我個人的需求和看法來定義,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若住在大眾運輸工具不方便的人,可能就不認同買車是買負債的說法。雖然溫飽的食物被我列為存貨,但若是洋芋片或薯條這類垃圾食物,吃完不僅帶來的罪惡感和不健康的身體,甚至得額外花時間去燃燒掉這些熱量,這就得算是負債了。

當然人非聖賢,很難避免完全不購買負債。不過大家仍不妨想想看,平常你都把錢花在哪裡,是資產較多,還是負債較多呢?

錢要花在刀口上!買這7種產品,反而替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

買這七種產品,反而替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

有了上面資產、存貨及負債的觀念後,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會說:「錢要花在刀口上!拿來買資產上最划算啊!」。

確實是如此,但接下來的內容將會告訴你,究竟哪七種類型值得購買、能帶來什麼價值,每部分皆提供一個反思的問題供大家參考。

這七種產品可大致分為兩種面向:換取有限資源、購買槓桿。

換取有限資源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曾說過,金錢是人類三大資產中相對最廉價的,因為能夠受我們自由支配,錢沒了再賺就有了,但有些東西是一去就不回頭的。這時我們可以嘗試用錢去爭取更多或降低流逝速度。

01:買體力、買健康

「健康不是一切,沒有健康沒有一切。」

過去曾有過腸胃炎經驗,整天上吐下瀉,最後還弄到半夜掛急診,不但麻煩了朋友,生病的那幾天更是渾渾噩噩地過去。如果我們能先花一些小錢來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可以確保我們每天精力充沛、減少額外醫療支出及工作效率的維持。

這類的面向很廣,像是健康飲食、投資好床墊、定期健康檢查等,雖然短時間內看似不小的開銷,但如果你跟我,目標一樣是和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看齊,九十幾歲每年持續領著高額股息,花錢買健康長遠來看絕對是很划算的投資。

預防勝於治療」,千萬別仗著自己年輕氣盛而任意糟蹋身體。

❓反思:這項支出有助於增強體力、減少疾病發生機率,或是及早治療的效果?


02:買時間

俄國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沒有一種不幸可與失去時間相比。」

想要買回時間的關鍵訣竅就是「外包」!只要是別人也能做的勞力活,或是有較省力省時的替代方案,這筆支出盡可能不要省,才有更多空閒時間和體力能好好運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另外Podcast中提醒大家,如果在外租屋盡量選擇離工作場所近的地點。研究指出,當每天通勤單程低於三十分鐘以下,人的幸福感會大幅度增加。

這部分我感同身受,過去每天搭交通車往返台北桃園,即便車資免費(單趟也不過省35元而已),但一趟下來至少也耗了一小時(這還不包含等車時間),而且最糟糕的是一大早心情就跟著堵車狀況上下起伏,更別提暈車對接下來一整天帶來的負面影響。

撐不到一個月決定搬到公司旁,現在每天不但無須擔心塞車問題,心情也不再受這些瑣事左右,更省下不少寶貴時間讓我專心打部落格。

❓反思:這項支出有助於提高效率、或省掉更多時間嗎?


03:買注意力

馬雲:「專注,才有可能發展,專注,才有可能創造獨特價值。 」

前面提到花錢買時間,現在要來討論比時間更寶貴的資源:注意力。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有個十分關鍵的重點:「注意力>時間>金錢」,大家可以想想看,注意力是指在有限的時間中專注在正確事情的能力,如果這些時間得來不易,卻被隨意揮霍在看劇、發呆等無生產力的活動上,豈不是猶如把省吃儉用的私房錢拿去賭場輸光一樣浪費?

雖然注意力與個人自制力有關,但錢仍然輔助我們營造一個專注、有紀律的環境。

《原子習慣》:「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當你不需要常常動用自制力,就較容易自我控制。

因每個人專注時需要的環境和配件不盡相同,此類型產品也會因人而異,可以是地點(K書中心、咖啡廳、在家打造一個小書房等),或是配件(耳塞防噪音、耳機引導進入狀態、一杯咖啡等)。

❓反思:這項支出是否有助於打造合適的環境、提高注意力?


購買槓桿

一般而言,花掉一塊錢就會取得一塊錢的價值,這種交易應該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但如果可以透過「槓桿」的方式,用一塊錢不只換來等值物,重點是這個物品還能創造出更龐大的價值,這應該是大家更樂見的吧!

04:買資產

這裡的資產是指有形的資產,像是買股票、ETF、債券或基金來賺配息,或是出租房地產當包租公、包租婆,也有人從事出租專業器材、設備。重點在於這些資產能帶來穩定的被動收入

❓反思:這項支出是否能帶來穩定被動現金流?


05:買知識

「知識的落差,就是財富的落差。」

無論是買書、上課或學習新技能,在這個講求知識變現、獨立思考的世代,花錢投資自己的腦袋無疑是最划算的交易之一。

理財暢銷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窮人說教育實在太昂貴了,自己沒有時間沒有金錢。」

富蘭克林:「如果你認為教育很昂貴,請試一試無知的代價吧!」。

然而單純透過書籍或課程學習卻不應用,並不能算在知識方面開槓桿。

要注意的是,看很多書籍、上很多課程卻不應用,充其量你只能算是一個「職業學生」而已。若要在知識方面開槓桿,除了要持續input(輸入),更要將這些資訊內化跨領域連結,並output(產出)、實際運用,才有助於知識的加乘放大效果。(這也是我現在正在努力的方向)

❓反思:這個知識、技能是否有學習的必要、能帶來更多靈感或有機會變現?


06:買外貌、形象

這裡不是推薦大家去找整容或找醫美診所,而是強調的是「人要金裝,佛要衣裝」,你的穿著、打扮是否乾淨衛生、給人好印象或符合職業形象。

此類型產品可以是服飾、配件、化妝品、髮型設計等。

心理學有個說法「月暈效應」: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根據第一印象,以偏概全地推論對方其他的特質。

試想看看,如果對方襯衫鈕扣扣錯、襪子還不同顏色,難免會產生這個人丟三落四的偏見。同理,如果對方西裝筆挺、乾淨俐落,不但第一印象加分,更容易給人專業、權威的形象。

買外貌不單單只是裝扮外在而已,更希望透過月暈效應,在形象、第一印象、人緣等面向開槓桿。

❓反思:這些外在開銷是否有助於樹立專業形象、給予良好印象?


07:買機會

買機會指的是「購買認識別人的機會、或別人認識你的機會」,像是透過上課、參與活動皆是很好認識更多不同人的方法。

關於拓展交友圈的好處,《人脈變現》中提到,盡可能多與這些不同領域、不相識的人交流(書中稱之為「弱連結」),這些點頭之交雖與我們共享不同生活圈、知識圈,卻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那要如何快速讓更多人認識你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曝光率」。

知名作家吳淡如在Podcast《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也曾說過:「三十個人請我演講,給我很多錢也不會去。但如果有三萬人願意聽我演講,不給我錢我也一定會去。」

《大人的Small Talk》為例,如果參加一場三千人活動,與其在台下一位一位拜訪、自我介紹、交換名片,主持人Bryan更傾向詢問主辦單位是否能提供讓他上台的機會。哪怕僅是短短幾分鐘的演講,也能快速、有效率地讓在場的多數人認識他。

你不需要認識大家,但可以把握機會讓大家都認識你。

專業與人脈競爭力是一個相乘的關係,如果光有專業,沒有人脈,個人競爭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若加上人脈,個人競爭力將是『一分耕耘,數倍收穫』。

❓反思:這筆開銷是否能為人脈或曝光度開槓桿?

個人想法

學生時期能運用的錢不多,只好絞盡腦汁壓低各類開銷。然而隨著出社會、開始擁有穩定收入後,重新檢視過去的日子,發現與其稱讚「精打細算」,不如說自己只是一味的犧牲享樂及學習的機會,單純過著「溫飽」的生活。

分享一段把我狠狠敲醒的話:

無論你現在費多大勁省下來的錢,都只是一些「小錢」,不如拿來投資在自己的成長、提升自己的價值,為未來創造出更多財富。等十年二十年後回首,那些小錢對我們的財富都可以忽略不計。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作者李笑來

「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句話沒錯,但這次《大人的Small Talk》的Podcast協助我釐清了購買哪些產品,其實是在幫自己創造更多價值。

以上內容融合了音頻、其他書籍和個人想法,每個人花錢的價值觀皆不盡相同,也沒有對錯之分,希望本篇文章能對你有幫助,協助衡量自己心中那個「刀口」的標


大人學相關文章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