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會讓大腦做好準備,訂定接下來一整天的運作模式。
你想變得容易分心,像無頭蒼蠅一樣在一大堆事情間繞來繞去?
還是集中精神,有意識、有目的地選擇自己要做的事?
神經科學博士 達雅.羅斯(Darys Rose)
讀這本書的動機
起床後一小時,你通常做了什麼?洗漱、換裝、忙著回訊息,或是賴在床上不想面對新的一天?
根據研究,起床後的前幾個小時是個神聖、充滿可能性的時間,也通常是我們精神最好、活力最充沛的時段。
也因為如此,早上起床後第一個小時內做的選擇,通常會決定我們當天做事的效率、內心的平靜,以及思緒的清晰度。
《管理你的每一天》曾提過:「注意一天中何時精力最旺盛,把握那段時間,做最需要腦力或創意思考的工作。」
究竟該如何把握這黃金一小時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吧!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介紹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由我的晨型人生網站Benjamin Spall和Michael Xander兩位創辦人訪問64位成功人士的生活作息並加以分類統整,發現這些名人們皆有一個特點:為自己設計一套晨間習慣並實踐。
多數業界成功人士會盡可能把握起床後的黃金時光,提升自我專注力與生產力,同時感受豐沛的晨間效率與爆發性,讓這些優勢持續一整天。雖然書名乍看之下只跟早上有關,但內容其實著重於制定專屬的「一整天」習慣。
推薦度:★★★★☆(滿分五顆星)
適合:培養規律生活、想把握一天中最精華的時光、渴望提升生產力、晨型人
這裡將統整出本書最關鍵的四大項重點供大家參考,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主題吧!
晨間習慣
「一日之計在於晨」,無關乎你是否是「晨型人」、幾點醒來,重要的是起床後到上班前你做了什麼。
此時通常是我們效率最高、最有動力的時段。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建議把時間留給自己,盡情享受這個世界尚未甦醒的寧靜。可以是運動、寫作或閱讀等,並排除一切可能干擾自己的因素,包含:一醒來就看email、上社群軟體,或是聽廣播、新聞。這些行為只會讓大腦在一早就被動承受極大壓力。
我的整體目標,就是每天都要對這個問題說「對」。
運動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書中78%的受訪者皆有運動的習慣。雖然每個人運動的強度,或是做運動的時間、地點皆不盡相同,但養成運動習慣的關鍵只有一個,就是選擇自己感覺最好、最方便的時間來實踐。
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保持最佳狀態,更是一種對未來健康的投資。除了正面的生理影響與好處外,我們更應該將運動視為協助心情平靜、思緒清晰的冥想練習。
另外,每天應該鍛鍊不同身體部位,好讓肌肉輪流休息,使運動習慣更能被堅持下去。
睡前習慣
多數成功者建議可以在睡前擬定好隔日待辦清單,或是將隔天要穿的衣服都先拿出來。
若有晨間運動習慣,可以順便把運動裝備都準備好,這樣也能增加起床後運動的意願。這些習慣的目標皆為了「減輕隔天決策疲勞」,留更多能量來面對更重要的決策。
此外,《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也提到暢銷書《深度工作力 》書中的「關機儀式」:每天檢視並安排完隔天待辦事項後,跟自己大腦說聲「關機完成」。
雖然聽起來很俗氣,但此動作能讓大腦清楚了解可以安心放下跟工作相關的想法了。
寵愛自己
雖然前面建議了很多習慣,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多給自己一點彈性及空間。
找出一套對自己有幫助的習慣,不要過度勉強、或用別人的標準來限制自己的步調。
偶爾無法執行晨間習慣也無妨,多給自己一點鼓勵,相信明天會更好即可。切勿陷入「要嘛不做、要嘛就做到最好」的極端思維。
心得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中的成功人士們,一直強調「養成晨間習慣」,並非單純提倡早起,更希望大家能在精神最好的狀態下,比平時更專注地突破自己,提升效率,協助我們在短暫幾小時內達成每日的目標。
我個人則稱此行為 — 「投資自己」。
剛開始工作的我,總覺得上班八小時已經夠累了,即便下班後很想多花點時間投資自己,卻有些力不從心,久而久之就開始找各種理由拖延。
然而這半年來養成晨間習慣後,不再像以前一樣熬夜來爭取更多時間,反而在睡前更期待明天的到來,更認真做計劃。
同樣地,因為上班前已完成當日大部分的待辦事項,工作時也不須再一心二用,能心無旁鶩地專注於當下,避免遺留更多未完成的任務,造成惡性循環。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書中這一套,但可以效法的是,找出自己何時做事最有效率、最有精神,將此段時間訂為你的「早晨」,好好把握「早晨」帶給你的力量,在這段時間發揮自己的爆發力,完成你想達成的目標。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若對《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博客來試讀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