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錯不在你!12種過度控制的手段及解決方法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嚴厲、威權、操縱、輕視、壓抑、緊張、令人窒息、追求完美、過度保護…

如果上述有多個形容詞符合你的家庭,或許你正出身於一個控制型的家庭。

根據美國統計,每十三個成人,就有一人在不正常的控制下長大。除了發生於不健全的家庭外,「模範」家庭也可能存在此問題。

美國知名家族治療師丹・紐哈斯博士(Dan Neuharth, PhD.),在《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書中提供了務實的分析及建議,引導你掙脫「內在父母」的影響,平息積壓的怨懟和憤怒,並強化決斷力與自信心,為你帶來心靈平靜與親子相處的智慧。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書中的重點吧~

閱讀《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動機

前陣子收聽親子關係Podcast寧夏璐66號茶坊的其中一集:「親子為何反目?控制型家庭養出的五種類型小孩」,主持人兒科醫師黃瑽寧、新聞主播夏嘉璐邀請精神科醫師黃鈞蔚聊到長期處在控制型家庭的小孩,可能受到的影響及長大時將面臨的問題。

聽完感觸很深,決定找來延伸書籍《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這本書,來更深入了解此議題。

【測驗】你是否來自控制型家庭?

相信會好奇這本書的人,肯定也很想確認:「我的父母是不是控制狂?」、「我是否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

為了滿足多數人的疑惑,下方放上《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書中自我檢測表的連結,提供有興趣的人參考看看。

自我檢測連結:🔗【測驗】我在不健康的控制下成長?《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帶你重新認識家庭關係

如何從控制型家庭自我療癒

書中認為,對於長期受父母過度控制的成人,若想要改變這些行為所帶來的結果,須從以下三部分著手,依序慢慢拆解問題:

  1. 指出問題:辨識出父母是哪一種控制狂
  2. 了解問題:父母如何過度控制及對小孩的影響
  3. 解決問題:自我療癒三步驟

指出問題:八種控制型父母

正常的家庭能提供小孩理想的成長環境,和自我表達的機會。相比之下,控制型父母則會期望小孩能討好、保護或伺候他們。以下將介紹八種控制型父母的類型及各自特徵:

  • 緊盯型:嚴密的監控,阻止小孩獨立
  • 剝奪型:有條件的愛,把親情當籌碼運用
  • 完美型:追求完美,過度在意外觀、地位、物質或他人的眼光
  • 教條型:不可動搖的規定,不容質疑或反對
  • 混亂型:雙重標準,情緒反覆不定
  • 利用型:自戀傾向,利用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 虐待型:暴力控制,以毀滅小孩為樂
  • 幼稚型:長不大的父母,因無能而犧牲小孩子

👁‍🗨練習:找出你的父母屬於哪一種控制狂?(可能只符合一種,也可能符合很多種)

了解問題:十二種父母過度控制的手段

書中詳細分析出控制型父母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控制小孩的思想,以下為精簡後的流程:

灌輸扭曲價值觀→長期控制→將錯都怪罪到小孩→小孩開始自我懷疑→洗腦成功

書中歸納出以下十二種控制型父母常見的手段:

  1. 食物控制:食物選擇、飲食習慣控制、掌控用餐氣氛
  2. 身體控制:身材、外型、穿著、妝髮
  3. 界線控制:侵犯隱私、控制生活習慣和時間分配
  4. 社交控制:干涉交友、交往對象的選擇
  5. 決定控制:支配對學校、工作等重大決定的選擇
  6. 言論控制:禁止談論某話題、不允許小孩提出質疑
  7. 情緒控制:踐踏、指揮、訕笑、蔑視
  8. 思想控制:強加不合理的道德觀、價值觀或喜好
  9. 施暴:肢體、言語、精神暴力
  10. 剝奪:剝奪安全感、歸屬感、自由
  11. 混淆:不明確的規定、混亂的訊息
  12. 操弄:設計陷害小孩、讓他們丟臉、背黑鍋

👁‍🗨練習:條列出父母時常透過哪些手段控制你?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了解12種父母過度控制的手段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了解12種父母過度控制的手段Photo by Adi Goldstein on Unsplash

了解問題:過度控制的影響

根據《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研究發現,為了在不健全的家庭中成長,長期受到控制的小孩會迫使自己採取以下其中一種策略來適應此病態環境:

  1. 順從、服從命令→壓制父母怒火,但失去自由意志
  2. 反抗到底,為反對而反對→贏得自由,但建立了壞小孩形象
  3. 用嘻皮笑臉、脾氣火爆的態度來回應→避免被注意到,但同時失去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4. 逃避、自我麻痺(搞失蹤、泡網咖、藥物酒精成癮)→避免被控制,但迷失了自我
  5. 爭強好勝,或表現比父母更出色→贏得許可,但內化了不健康的價值觀

此外,由於過去長期備受壓抑,即便父母已不在身邊,長大成人時仍比一般正常家庭出身的小孩,更容易有以下三類型的問題發生:

  1. 負面情緒:困惑、憂鬱、焦慮、沒自信、自暴自棄
  2. 人際關係:難以信任他人、不知道如何和其他人建立正常關係
  3. 家庭關係:容易重蹈覆轍,將同一套模式套用在自己的小孩

👁‍🗨練習:觀察自己習慣用哪種方式躲避父母的長期控制?

解決問題:自我療癒前的信念建立

看到這裡,不少人應該急著想幫助自己脫離過去的惡夢吧?在提供自我療癒三步驟前,首先要建立兩大信念:

  1. 你父母做的不該由你來負擔,而該由他們承擔
  2. 你現在的生活該由你自己負責,而不是他們

過去已發生的事,你已無力改變,但是未來的生活要怎麼過,則取決於你現在的行動!

解決問題:自我療癒三步驟

第一步驟:學會和過去切割,在情感上離家獨立

書中建議一開始可嘗試將自己抽離到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思考及觀察

  • 你和父母接觸前、中、後的情緒變化?
  • 他們是如何控制你?
  • 什麼舉動或議題能引發他們的控制行為?
  • 這段關係帶給你哪些益處?又使你付出什麼代價?
  • 為何你現在仍和他們有聯繫?因為義務或自願?

無論是反思上述問題,或是嘗試和過去痛苦的記憶切割,過程中難免會經歷揭開傷疤以及情感切割後的衝擊,此時的你更應該要給自己時間哀悼你所拋下的一切接納不適應的過渡期


第二步驟:設定界線,重新界定雙方的關係

在情感上切割後,接著就要重新劃清自己和父母的界線,像是減少或暫時中斷聯繫、改變看待父母的態度(過去:當成神或看不起他們→他們只是另一個人而已)、放下父母過去強加在你身上不合理的要求、期望、價值觀…等。

有些人在此階段茁壯到一個程度後,會想要當面和父母講清楚,讓他們知道你的童年經歷了些什麼。對於這個行為,作者認為是否有執行的必要性,完全見仁見智,但我們得了解:若跨出這一步,不是為了得到道歉或復仇,而是為了克服自己面對他們的恐懼

《與父母和解》作者哈洛德.布魯姆菲爾德(Harold Bloomfield):「父母行為的改變不是衡量你有沒有進步的標準。」

至於是不是要原諒他們、接納他們,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內心平靜呢?

無論是此書,或是《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的作者蘿蕊.葛利布都很明確地表示:兩者並無關聯性!當你還無法做到原諒時,請大方承認這個念頭。勉強自己而違背內心,反而更難從傷痛中復原。


第三步驟:重新定義自己

在過去飽受壓抑的生活中,我們的自我認同感及人際關係常會遭受強力扭曲,書中提供以下幾個方法來幫助大家找回自我:

  1. 認清並開始追尋你過去被壓抑的熱情,為自己創造價值
  2. 與自己的感受共處(學習釋放、感覺及辨識情緒)
  3. 學習與他人建立一段兼具信任和尊重的關係
  4. 覺察並改變有害的想法,接納過去被否定的自己
  5. 信任自己,並減少他人對自己的控制

個人心得

我不能換掉父母,也不能改變過去,但可以不讓他們繼續操控我的未來。

老實說,讀《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的過程絕對稱不上療癒,更別提什麼平復創傷、撫慰內心。但正是這本書,理性客觀、卻又不讓你逃避地完整剖析控制狂所造就的家庭悲劇。

從一開始介紹八種類型的控制型父母、拆解他們常見的十二種控制手段,深入討論長期過度受控制可能衍生的負面影響,到之後慢慢抽絲剝繭,分析哪些因素造就了這些控制型父母。作者循序漸進地探討整個控制型家庭的來龍去脈,並在最後用多達20幾個小練習,帶領大家一步一步走過整段自我修復的歷程。

如同《被討厭的勇氣》說的,重要的不是過去經歷了什麼,而是你怎麼去解讀、定義他們,這才是真正會影響你未來發展的關鍵。

當然不可否認的,即使看完整本書,知道了不少道理和觀點,也跟著做了不少練習,但要鼓起勇氣面對這些過去並完整的自我療癒,仍需要一段時間來調適和努力。

不過,這邊還是要分享全書最鼓勵我的四個字:錯不在你!

你不須再為過去父母所做的來懲罰自己,也不用再懊悔之前曾做出的選擇和負面想法,但從此刻起,你有義務為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全權負責。

美國演員瑪蘿.湯瑪斯(Marlo Thomas):「很多人小時候怎麼被折磨,往後一生就怎麼折磨自己。」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若對《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HyRead試讀唷!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