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顛覆傳統思維的理財新方向,創造人生價值最大化

每個人積攢錢財的方式不同,而且往往差異非常大,但是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核心的問題是一樣的:在我們死之前,要怎樣分配我們的生命活力,才是最好的方式?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作者比爾.柏金斯 Bill Perkins

閱讀《別把你的錢留到死》的動機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想必光是這個書名,就夠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有別於多數理財書籍所倡導的節流、省錢思維,《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作者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卻主張我們我們應該要盡可能在過世前把財產使用完(Die with zero)。

不過在這顛覆傳統理財思維的背後,並不是要我們隨意揮霍,而是認為財富不應該是我們所追求的人生終極目標,「如何在這些財富中得到人生最大的價值」才應該是我們的目標。

在《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書中更提到「生命活力」、「記憶股息」、「遺產不要等死後才給小孩」…等特別的論點,讓我十分好奇書中在說些什麼。

你的人生就是你體驗的加總

人生就是體驗的加總」這句話,算是貫徹整本書的核心概念。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作者認為,我們應該盡可能在越年輕的時候,花錢體驗人生、創造回憶,而不是過度儲蓄。這聽起來相當違背傳統的「先苦後樂」思維,不過為什麼作者會給出這樣的建議呢?

在《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書中作者提到,他看過不少人年輕時對金錢汲汲營營,努力累積財富,但到了晚年時,回首自已的人生,卻沒有什麼快樂的事值得回憶。這也是為何本書作者會不斷提醒到大家,「體驗人生」這件事,不應該等到晚年才去做。

這也讓我想到曾任數年安寧照護的護理師維爾(Bronnie Ware),也在其部落格記錄下臨終病患這一生最遺憾的事之一:希望我有勇氣做自己、為自己而活。因為多數病患直到生命告終前,才開始意識到自己這一生,其實有許多過去可以完成、最後卻遺憾終生的夢想。

生命活力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書中提到「生命活力」,指的是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可以做事情的所有時數。由於我們的生面有限,所以無論將時間拿去工作、享樂,都是在消耗我們有限的「生命活力」。

由於工作能賺到薪水,所以當我們取得時薪X元的收入,這筆錢也代表著我使用一小時的生命活力所換取到的報酬。

有了這層認知,未來我們消費時看到的那些金額,已經不再只是數字而已,我們應該要反推:「如果花錢買這樣東西,是在消耗我多少生命活力?」,而這樣的思考方式,也能讓我們開始更聰明地、更有意識地運用這些錢。

綜合前面提到「人生是體驗的總和」和「生命活力」兩個概念,大家不妨想想看以下狀況:

如果我工作一年的收入台幣一百萬,如果過世的時候還剩下五百萬,除了代表我這一生還有五百萬的錢沒花掉以外,更代表我沒有享受到「五年」的生命活力,及這五百萬能帶給我的「人生體驗」。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在有限的生命活力中,最大化自己的人生價值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在有限的生命活力中,最大化自己的人生價值

記憶股息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書中提到一段故事:作者在父親生日時,送對方一台Ipad,並事先儲存了父親大學在球隊奪冠時的照片和影像,結果父親對這份禮物愛不釋手。父親看著那些照片時而哭泣、時而微笑的表情,讓作者了解一個道理:「人都是帶著回憶退休的」。

而在《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作者將這些回憶稱為「記憶股息」,如同投資常說的股息一樣,記憶股息也擁有延續性和複利的特質

當我們出國旅遊、體驗新活動時,除了創造了當下的快樂,這些快樂時刻還會轉化成回憶,藏在我們的腦中。一旦某個場景勾起了當時的回憶,嘴角總是不由自主地微笑。這就是記憶股息的特性,不但能延續快樂、幸福的感受,隨著時間拉長,在大家晚年時記憶股息的重要性更會顯著地突出。

這也是為什麼《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作者會建議大家,盡可能把生命活力花在「體驗」,而非一般購物,就在於「體驗」能創造源源不絕的記憶股息。

《唐頓莊園》男管家卡森(Carson):「人生的事業就是擁有回憶。畢竟到最後,那才是人生的全部。」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說,年輕時沒有什麼錢,怎麼創造體驗呢?

在書中作者舉了他朋友的例子,雖然沒有錢、但他還是想要四處旅行,最後決定以窮遊的方式完成整趟旅程。而這些睡在青年旅館、在公園吃飯的經歷,最終都成了他寶貴的記憶股息,每次回味都還會想笑。所以創造這些記憶股息,並不一定需要大筆的金錢。

遺產不要等死後才給小孩

根據美國統計,大家得到父母遺產的平均年齡為60歲左右

然而對《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作者而言,這筆遺產出現的時機並不好,因為此時通常已錯過了最能影響繼承人生活品質的時機

作者認為既然這筆錢原本就想要給予小孩,那不應該等到自己死後才給,而是應該在最能發揮作用的時候,就把這筆錢交給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在最需要錢的時候,拿著這些錢去創業、還學貸、提升生活品質或體驗人生。

而作者認為取得這筆財產的最佳時機,應該是孩子處於26-35歲的時期。這個年紀,孩子年紀已夠大、已有判斷能力,知道該如何正當使用金錢,但又夠年輕,可以充分享受這筆錢帶來的好處。

而且《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也強調另一個觀點:無論你是想要把遺產留給小孩還是慈善機構,越早將財產轉移給對方,不就有機會在有生之年看到這筆錢發揮其效用嗎?

個人想法

接觸到《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本書,是我正在南美洲自助旅行的時候。

當時的我離開了舒適圈、選擇一個人來到拉丁美洲旅遊,無意間看到財經作家綠角的讀後感,其中「記憶股息」這個觀念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由於在國外找不到中文版翻譯,只好先用英文版湊合著看,等回來台灣後才又重新瀏覽了一遍中文翻譯。

以下我想分享幾個和《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書中觀念相互呼應的旅遊故事。

人生就是經驗的加總

在土耳其著名景點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我遇到了一位英國60歲阿姨,當她得知我一個人背包旅行的故事後,開心地說她30多年前也做過一樣的事,便開始滔滔不絕地跟大家分享她是如何在那個網路不發達的年代,一個人前往中美洲和埃及冒險。

那時的她沒錢、語言也不通,就帶著一本厚厚的Lonely Planet(旅遊書)到處亂闖,鬧出不少糗事,更曾在半夜三點被司機趕下車,待在空無一人的公路,等到天亮才有路過的車好心載她進城。

英國阿姨感嘆到,雖然那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回憶,但每次回想起那段時光,往事歷歷在目。我想這就是記憶股息的威力吧!經過歲月的流逝,仍持續提供著快樂的回憶。

記憶股息

在埃及錫瓦綠州(Siwa Oasis),我遇到另一位南非的64歲阿姨凱瑟琳。早餐時和對方攀談了一下,凱瑟琳表示這是她第一次當背包客旅遊。聽她這麼一說,我就來了興趣,好奇為何會突然想嘗試呢?

她才嘆了嘆氣,表示自己幾年前被診斷出癌症,雖然現在已成功控制,但她前斷時間回首自己的人生,發現自己生活除了工作,似乎沒什麼好回憶的。再加上現在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她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突然臥病在床,才下定決心、趁現在還走得動,決定來挑戰看看當個背包客。

遇見凱瑟琳,是在她開啟這趟旅程的第六天,她說這段時間她感覺到自己心態上成長不少(這部分讓她很驚訝,「畢竟我都已經60多歲了!」),也讓她決定從埃及,沿著東非、一路回到她的故鄉南非。

和她分別前,凱瑟琳語重心長地說:「我不知道這趟旅程我能持續多久,但我知道,至少當我躺在醫院時,至少還有東西可以回味。」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等晚年時,記憶股息將會是我們重要的心靈調劑之一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等晚年時,記憶股息將會是我們重要的心靈調劑之一

回到《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本書,與其說它是一本理財書,我更覺得它是一本生活哲學的書籍。不告訴你要如何開源節流,到教你該如何用「生命活力」來聰明地思考錢花的值不值得。不教你如何投資理財、創造財富複利,卻建議你趁年輕時多體驗人生,多存點「記憶股息」。

不教你如何最大化財富,卻教你如何最大化人生體驗。

另外對於「為何要在過世前用完所有的錢?」、「如何避免在死前就出現沒錢的問題?」…等疑問,《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也有提供對應的回答和策略,這部分就留給大家在書中解惑囉!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若對《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博客來試讀唷!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