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和事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與你跟什麼樣的人結交有關。
《人脈變現》
讀這本書的動機
隨著現今社會及經濟模式逐漸改變,一些新興詞彙像是斜槓青年、零工經濟、知識變現、微工作、個人IP…等,猶如與雨後春筍般,還沒來的及搞清楚前一個,下一個新詞又冒出來。
因此當我看到《人脈變現》這個書名的第一反應只有:「原來現在人脈也講究要能變現唷?」。
正好去年末發覺自己的知識圈過度狹隘、交友圈又鬆散,想說踏出舒適圈多認識人、學點新知,卻又很好奇那些點頭之交究竟能對我有什麼幫助,還是只是「無謂社交」而已,以及如何篩選出適合自己的群體。
好巧不巧遇到了《人脈變現》,這本書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並從認識人脈網絡、建立正確心態到如何選擇團體,傳授不刻意建立人脈卻能建立互利關係的重點及方法。很多觀點是我從未想過的,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讀!
《人脈變現》介紹

能讓你獲得最多的,往往是你意想不到的人!
職場與商場的網絡,往往是由每個樞紐中的超級連結者掌握,對市場結構、策略與產業政策具有深遠影響與意義,這些人或企業雖然只是極少數,卻能創造出不成比例的巨大連結,要想業績、技能顯著成長,必須找到這些「超級連結者」,或將自己打造成「超級連結者」,建立共好網絡,創造共贏。
推薦度:★★★★☆(滿分五顆星)
適合:過度依賴身邊親友、想突破同溫層、想開始經營人脈卻不知從何下手、擁有廣大人脈卻不知道該如何利用
作者介紹
本書由兩位作者合著。理查.柯克(Richard Koch)為暢銷書《80/20法則》作者,本身也是創業家,擔任歐美各大企業策略顧問二十餘年。
葛雷格.洛克伍德(Greg Lockwood)則是創投業,在一次博彩交易公司併購中認識了理查,兩人原為同產業的競爭對手,卻因旁人牽線及後續合作,使他們事業蒸蒸日上,成功獨佔市場。有感而發,決定合著《人脈變現》分析人脈對現今社會的重要性。
人脈網絡的三元素
學會建立人脈前,得先認識組成這個網絡的三大要素:強連結(Strong links)、弱連結(Weak links)、樞紐(Hubs)。
強連結:同溫層,親密的家人、朋友關係
為最固定、最長久的關係,攸關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繫。
不過研究指出,過度依賴強連結的人多半比較孤立,不容易與外界社會接軌,加上強連結間通常共享著相同的資訊,少了新訊息的刺激,更阻礙人去突破現在的窘境。
較極端的例子,像在貧民窟或黑幫社區長大的孩子,因沒有安全感及其他謀生能力,只能完全仰賴及依附強連結(家族、鄰居),一輩子困在那裏。
弱連結:點頭之交,不太熟悉的相識者
相較上面,弱連結雖無法提供彼此情感需求,卻是最強大、最具創意的關係。
弱聯結有兩大優點:
- 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經營
- 平時交集不多,卻能在每次互動時提供大量靈感
樞紐:個人所參與的團體或組織
像是公司、社團、讀書會、宗教團體等,樞紐是許多強連結和弱連結的連接點,雖未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連結,卻掌控著我們人生目標和實現的程度。
主要調控因素:「我們所選擇的樞紐」及「我們轉換樞紐的能力」,後面會再深入討論怎樣的樞紐適合自己。
如何拓展弱連結
對人脈網絡有初步了解後,可能有些人會好奇,是不是越多弱連結越好?
事實上,我們應該要重質不重量。
一個好的弱連結應該要具備下面至少一項特點:
- 開拓視野、釐清思緒:透過與意見相異的人互動,能幫助我們思考更多,找到真實的想法,避免盲從
- 找到更適合人選:需要幫助時,親友可能是最願意幫我們的人,卻不一定是最佳人選。多認識不同領域的人,有助於成功率提升
- 互惠:雙方知識及想法上的交流,有機會激盪出不一樣的靈感,創造雙贏局面
既然弱連結對我們這麼有幫助,該如何增加呢?下面提供四個作者推薦的方法:
- 心態調整:保持好奇心、親切開放的態度
- 多認識人:可以先從生活圈內那些沒密切接觸的人開始,再慢慢擴展
- 鎖定一個樞紐:刻意鎖定某個活動或群體,例如:高爾夫球俱樂部、讀書會,將這個活動融入生活中
- 主動幫身邊的人牽線,但切勿牽單方需求的線
超級連結者
不知道大家是否見過這樣的人:人脈很廣,可以和公司各部門的人打成一片,或是私底下認識許多跨產業、跨領域的朋友。喜歡呼朋引伴,把一群互不認識的人拉進一個群體中。
這類的人,《人脈變現》稱之為「超級連結者(Super Connector)」。
即便擁有眾多的強連結和弱連結,超級連結者的特色在於他們記得每位朋友,更善於介紹別人互相認識,也正是這些特點使他們得到「交友廣闊」的好名聲,自然而然吸引到更多弱連結。
讀到這裡,如果發現自己正是超級連結者,那恭喜你可以好好善用你的人脈網絡!
然而大多數人(包含我😢)都不是這類型,此時大家可以透過前面提到的方式,盡可能拓展弱連結網絡。
如果真的沒辦法也不要氣餒,作者提供了另一個更簡單的方式 — 找出周遭的超級連結者,並好好善用他們的網絡。
另外,《內在原力》作家愛瑞克曾在其演講中提到,隨著網路時代蓬勃發展,現今社會的成功方程式為 (熱情×優勢)×態度×人際槓桿,其中人際槓桿正與人脈息息相關。若能成為超級連結者,人際槓桿即有機會開到10倍、100倍、甚至是1000倍!
👉延伸閱讀:人生演算法:開啟內在原力,你只需調整這十個人生設定👈
慎選樞紐
前面介紹人脈網絡三要素時提過,「樞紐的選擇」及「轉換樞紐的能力」攸關我們人生目標和實現的程度。
這裡就要先聊聊一個好的樞紐,有什麼樣的特點?
- 發展空間:好的樞紐不會壓抑我們的特質,反而協助這些特質更進步、發揚光大
- 認同感:樞紐的核心價值若與我們的理念吻合,則會增強我們對這個群體的認同感
- 主動回饋:對樞紐有了認同感,我們潛意識會想要回報,和更多人分享這個群體的好
總結上面三點,我們對於樞紐的選擇,應該著重思考:「我可從中學到什麼、我能做出什麼貢獻」。盡可能加入強而有力的群體,才有機會與優秀的人合作同時良性競爭。
多數人應該都蠻擅長辨識樞紐的好壞,然而最難的其實是處在不好的樞紐,卻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走、或是捨不得離開。
《人脈變現》表示,當你開始出現「盲目從眾行為」或是「長期停滯不前」,這就是警訊了。此時若不是好好思考自己的目標、堅定志向不被大家影響,就是趕快換到一個能幫助成長的新環境。
就像有些人抱怨工作內容了無新意、公司政策導致綁手綁腳、薪水與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有志難伸…等,他們其實都已經意識到這個樞紐已不再合適了,卻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日復一日,最終只能停留在原地、自怨自艾。
個人心得
雖然起初是因為《人脈變現》這個中文書名把我吸引進來的,但讀完後還是覺得英文書名《Superconnect》(翻譯:超級連結)更能完整闡述書中的道理。
比起「人脈就是錢脈」這種膚淺又俗氣的口號,作者們更著重於人脈帶給我們無論是心靈、情感或是知識上的成長和發想,並教育大家該如何用正確心態來善用人脈網絡,進而建立一個互惠的關係。
有的人可能好奇,既然作者一再推崇弱連結的好處,是不是我們應該把重心從親友轉移到點頭之交呢?
這個問題就得回歸到強、弱連結的本質。
強連結主要意義在提供人與人之間情感和友誼的聯繫,如同家人和好友間,這份關係是最不可取代也無可或缺的。而弱連結則是偏向資訊的流通,雙方可能沒什麼情感牽掛,但能透過此聯繫獲得更務實的消息及情報。
所以強連結、弱連結不但可以同時存在,我們更應該學習如何在兩者取得平衡。
另外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我最喜歡的單詞 — Serendipity,翻譯為「偶然發現有趣或珍貴之物的機緣、幸運」,我個人喜歡簡稱為「意外的小確幸」。
會認識這個詞,主要是因為過去一個人自助旅行時,每趟旅程總是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可以是在寂寞時遇到一位暢所欲言、給我許多靈感和反思的中國旅遊作家,可以是在我需要幫助時,一起並肩跟奸商爭取權利的以色列旅客,也可以是想要改變大眾對伊斯蘭文化有色眼光,用他們的角度解釋當地風土民情的摩洛哥男孩,或是在西班牙超市巧遇兩個禮拜前在別的國家認識的韓國小哥。
這些小插曲,看似可有可無,對旅程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每次「意外的小確幸」無論是在心靈或知識上,皆帶給我不小的震撼,也正是這些「意外的小確幸」,讓我深深愛上自助旅遊。
而《人脈變現》中闡述弱連結的優點,似乎和Serendipity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對象可能是點頭之交,或是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卻能在偶然中帶給我們寶貴的知識、機會與創新。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
「你要盡可能增加身邊出現意外驚喜的機會。」(Maximize the serendipity around you.)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 《愛之語》原來我們都愛錯方式了,破解五種語言並找回愛情
- 《被討厭的勇氣》具備這4種阿德勒人生勇氣,不須再看別人臉色
- 《安靜,就是力量》六個建議,讓內向從此成為你的優勢
- 人生演算法:開啟內在原力,你只需調整這十個人生設定
- TED想擺脫句點王、不再說錯話?資深記者精選十個為談話加分的技巧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若對《 人脈變現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博客來試讀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