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就是力量》6個建議,讓內向從此成為你的優勢

如果你能從本書裡面學到一件事,我希望你學到的是忠於自己的本性。我保證,這樣會改變你的人生。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蘇珊.坎恩  Susan Cain

閱讀《安靜,就是力量》的動機

你是否曾經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想要融入群體,跟大家一起狂歡,身體卻像被束縛住,怎麼也High不起來?

若你和我一樣是個內向者,或許也有過類似的經驗。被拉去吵吵鬧鬧的環境,卻渴望逃離現場。當大家爭先恐後湊熱鬧時,只想先在後方觀察,而非馬上參與其中。被拉到台上時,覺得大家的目光可以穿透自己。

從小到大一直都有這個體認:我和多數人不太一樣。因為不想被當成不合群,總得強迫自己展現活潑開朗的那一面。雖然知道這和較內向的個性有關,卻也開始懷疑是否還不夠努力去改變自己。

直到某天看到《安靜,就是力量》作者在2012年TED演講《The power of introverts》,才真正認識自己,給了我擁抱內向的勇氣。而此影片也名列TED演講最受歡迎的前二十五名。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2012年TED演講《The power of introverts》

內向者特質

「我是內向者嗎?」,這應該是多數人讀這篇文章一開始最好奇的問題。

無論是坊間心理學書籍,或是網路上皆有多到做不完的測驗可以回答你,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看看《安靜,就是力量》版本的心理測驗,我就不多著墨這部分。

不過這邊列出《安靜,就是力量》書中歸納出內向者常見的特質有哪些:

  • 喜歡獨處:認為單獨的時光有助於創新、沉靜心靈
  • 重視深度:不擅長無謂空談,喜歡討論挫折、目標等心靈層面
  • 先思考再行動:先花大量時間觀察及思考,有概念後才願意行動
  • 用文字說話:比起面對陌生人,更善於在網路世界表現自己
  • 情緒較內斂:擅長隱藏情緒,控制慾望或興奮的感覺
  • 避免衝突:喜歡在友善環境下交友(外向者則有能力在競爭環境交朋友)
  • 注重隱私:即使是親密友人、家人,仍會保持一定距離

大家不妨可以檢視一下自己是否符合上述幾點。如果測出是內向者卻不完全符合這些特質也沒關係,畢竟沒有人是絕對的內向或外向,多多少少會有模糊地帶。

如果你的思考方式比較細緻複雜,那麼聊天氣、聊休假等等事情就會顯得很無聊,還不如談談價值、道德等。

外向的崛起

英文有句話這樣說:"People always tell introverts to be more talkative and leave their comfort zones. yet no one tells extroverts to shut up to make the zone comfortable."

大意為「大眾總告訴內向者多說點話、踏出舒適圈,卻沒人叫外向者安靜,讓環境清淨。」,這大概是我從小到大最好奇的問題,為何社會常會打壓內向,推崇外向?

《安靜,就是力量》中表示,其實在最早期的社會並不是這樣的,當時主流文化皆講求謙卑、內斂,傳誦富蘭克林十三項美德。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競爭越來越激烈,大眾為了生存,為了曝光率,逐漸提倡展現自己,轉而讚揚戴爾.卡耐基的行銷自己。

銷售員得展現三寸不爛之舌,老師得想盡辦法在課程含金量與趣味性拿捏分寸,學生面試時得絞盡腦汁搏得教授矚目,甚至是醫生們也得學習如何推銷自己的專業。

這樣看來,敢秀、活潑、善於交際的個性似乎更容易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代下生存。也因此外向的特質漸漸崛起、受到推崇,而看似適應力不良的內向者則慢慢被唾棄。

法國作家阿娜伊絲.寧:「我們的文化讚揚外向的生活,反對追求內在的生命旅程,所以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內在,只好再度找尋自己。」

找到內向者優勢

難道內向者就沒有優勢嗎?我會這樣問,你一定會覺得內向者還是有他的優點。

沒錯,如果沒有內向者,這個世界就不會有:萬有引力、相對論、小飛俠、史努比、E.T.、Google、哈利波特、蘋果手機。(很難想像發現這些理論或發明這些產品的人居然是內向者!)

《安靜,就是力量》主張內向者其實擁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像是情緒控管、批判思考、統合、創造力、毅力以及清晰洞察力等。

事實上,比起大眾認為外向領導者較出色,研究更指出內向領導者更能適合帶領團隊。

因為內向者善於傾聽,鼓勵大家發表想法,不主導整個討論過程,所以更能聽見及落實下屬的建議。另外也因從下屬們的意見中獲益,激勵大家更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形成一個良好循環。

《安靜,就是力量》找到內向者優勢
《安靜,就是力量》找到內向者優勢 Photo by ThisisEngineering RAEng on Unsplash

給內向者的建議

最後《安靜,就是力量》作者最想給大家的忠告就是「忠於自己的本性」。對於還在徬徨中的內向者,也許你可以依序試試看以下幾個步驟,找到自己的優點,並接納自己。

  1. 自我覺察:及早認清自己的個性及需求(生活環境、做事步調、人際關係….)
  2. 誠實面對:忠於自己的本性,並給予肯定
  3. 創造美妙境界:根據刺激接受的程度,安排合適的生活、工作、交友模式,找到激發自我的最佳程度
  4. 掌握優勢:找到在群體中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並學習與外向者互利共生
  5. 表達自己:找到能凸顯自己又不至於過度勉強的表達方式(書寫、演講….)
  6. 修復性避風港:逼不得已假裝自己時,記得提供一個得以喘息、做回自己的空間,可以是有形的地點、無形的冥想,或是瑜珈、運動

重點在於要擁有信念,不管你用多大或多小分貝來表達,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念。

個人想法

如同《安靜,就是力量》開頭所說的,這個世代對外向特質的推崇,使不明究理的內向者逐漸無所適從。

從小到大的求學過程,這部份經驗總是不斷重演。

學齡前美語補習班中,玩遊戲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瘋狂、吵吵鬧鬧,被老師在聯絡簿留下「認真學習,但課堂參與度低」。大學小組活動時因為較少發表意見,直接被助教當眾點名警告「態度不積極」,當時的羞恥感至今仍歷歷在目。

正因如此,讓我常常十分委屈,難倒冷靜就錯了嗎?

當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我則是在腦中思考大家每個提議的可行性就是沒有參與度嗎?一次次的挫折,使我被迫妥協,最終戴起外向的面具,並假裝自己樂在其中的樣子。

直到某次社團活動,誤打誤撞負責記錄當天會議,這個工作正合我意,因為無須過度發言,只需將大家的意見統整後條列式列出。然而會議結束、將記錄傳上群組時,眾人睜大雙眼、讚賞的眼神看著我,那份驚訝和感動至今仍難以忘懷。

那一刻,我才真的發現自己的優點,或許不像其他人一樣敢秀、敢衝、敢發言,但思考、統整、觀察能力,正是內向性格賦予我的優勢。而這份體悟,也是我往後支持做自己的動力之一。

《安靜,就是力量》有段話我很喜歡:「談判技巧不是只有激動拍桌的人才懂。事實上,安靜優雅的談判者,以及天性重視和諧更甚於引發衝突的談判者,常可以收到極佳的效果。這種溝通風格可以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同時又可以採取攻勢,創造雙贏的契機。

無論是外向或內向,唯有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並加以發揮,才是在這個世代發揚光大的不二法則。


TED相關文章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若對《安靜,就是力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博客來試讀唷!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