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開支也要小心,因為再小的漏洞也會沈船。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分享動機
從小到大,大家最常學到的初階理財觀念,「節流」絕對榜上有名。
節流,即是刪減不必要的開銷。
投資理財暢銷書《漫步華爾街的10條投資金律》曾說過:「現在所花的那些無謂的錢,就相當於減少你退休時能享受到的東西。」
但是「無謂的錢」標準何在?
有的人會從欲望的需求原因分成「想要」和「需要」,減少「想要」的開支,只花錢在真正需要的東西上。也有一種思維是反問自己「需要工作幾小時才能買到」來決定這項支出的CP值是否達標。
這兩種方式都各有愛好者,只是對我而言都太過籠統。
前陣子聽了很喜歡的知識型Podcast 《大人的Small Talk》第99集:「媽媽都說錢要花在『刀口上』,那『刀口』到底在哪裡呢?」,主持人Bryan(姚詩豪)分享了自己在消費前是如何思考,才能將每一筆錢花得有意義、有價值。
個人覺得這主題十分有意思,正巧先前也吸收到不少理財知識,決定趁這個機會將這集內容和一些個人想法彙整起來,分享給大家,供有需要的人參考。
《大人的Small Talk》是我個人很喜歡的Podcast頻道,主題十分多元,包含職涯發展、人際溝通、個人成長、商業管理及兩性關係。現由大人學兩位創辦人Bryan和Joe主持,Bryan即為今天這集的主持人,而Joe則是之前我分享過《愛情市場學》的作者,這是一本專寫給適婚年齡卻苦無對象的女性書籍同樣也很推薦有需要的人唷!
在文章開始前,大家可以先回顧自己每個月都把錢花在哪裡,紀錄在紙上並大致分類一下,是衣服、食物或是娛樂等等,這將有助於後續閱讀時的反思。
你買的是資產還是負債?
想要將每一筆錢價值最大化,得先想想看:買的每一樣東西,就究竟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
這部分融合了理財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及Podcast的觀念,根據不同商品售後產生的價值,區分成資產、存貨、負債三種。
資產
資產:購買後,能持續為你帶來更多的效益、現金流或價值。
像是買書、上課就是在購買資產,因為知識的落差就是財富的落差,它們提供的不只有知識,讓腦袋更為靈活、觸類旁通,激盪出不一樣的想法,甚至有機會協助我創造出更多現金流。
存貨
存貨:購買後,只能帶來它相對應的價值。
例如平時吃的便當,吃完的飽足感只能維持幾小時,無法持續到隔天或更久之後,那我就會歸類在「存貨」(僅提供當下溫飽的用途)。
負債
負債:購買後雖可帶來一些好處,卻需要你持續為它花錢或付出更多時間。
對我而言買車後要花錢保養又得找停車位,對一個住在公司旁,附近交通發達、生活機能也強的人汽車就比較像是負債。
還有近期很夯的Netflix,雖然看劇能放鬆心情,但持續支付的月租費及花更多時間的缺點也讓我將它歸在負債這類。
當然,上面這些例子只是根據我個人的需求和看法來定義,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
雖然溫飽的食物被我列為存貨,但若是洋芋片或薯條這類垃圾食物,吃完不僅帶來的罪惡感和不健康的身體,甚至得額外花時間去燃燒掉這些熱量,這就得算是負債了。
當然人非聖賢,很難避免完全不購買負債。大家不妨想想看,平常你都把錢花在哪裡,是資產較多,還是負債較多呢?
買這七種產品,反而替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
有了上面資產、存貨及負債的觀念後,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會說:「錢要花在刀口上!拿來買資產上最划算啊!」。
確實是如此,但接下來的內容將會告訴你,對我而言究竟哪七種類型值得購買、能帶來什麼價值,每部分並提供一個反思的問題供大家參考。
這七種產品可大致分為兩種面向:換取有限資源、購買槓桿。
換取有限資源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曾說過,金錢是人類三大資產中相對最廉價的,因為能夠受我們自由支配,錢沒了再賺就有了,但有些東西是一去就不回頭的。這時我們可以嘗試用錢去爭取更多或降低流逝速度。
類型一:買體力、買健康💪
「健康不是一切,沒有健康沒有一切。」
過去我曾有過腸胃炎經驗,整天上吐下瀉,最後還弄到半夜掛急診,不但麻煩了朋友,生病的那幾天更是渾渾噩噩地過去。
如果我們能先花一些小錢來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可以確保每天精力充沛、減少額外醫療支出及工作效率的維持。
這類的面向很廣,像是健康飲食、投資好床墊、定期健康檢查等,雖然短時間內看似不小的開銷,也沒看不太到顯著效果,但如果你跟我目標一樣是和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看齊,活到九十幾歲每年持續領著高額股息,花錢買健康長遠來看絕對是很划算的投資。
「預防勝於治療」,千萬別仗著自己年輕氣盛而任意糟蹋身體。
💭反思:這項支出有助於增強體力、減少疾病發生機率,或是及早治療的效果?
類型二:買時間⏲
俄國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沒有一種不幸可與失去時間相比。」
想要買回時間的關鍵訣竅就是外包和替代方案!只要是別人也能做的勞力活,或是有其他較省力省時的選擇,這筆支出盡可能不要省,才有更多空閒時間和體力能好好運用在更有意義的事。
另外Podcast中提醒大家,在外租屋盡量選擇離工作場所近的地點。研究指出,當每天通勤單程低於三十分鐘以下,人的幸福感會大幅度增加。
這部分我感同身受,過去每天搭交通車往返台北桃園,即便車資免費(單趟也不過省35元而已),但一趟下來至少也耗了一小時(這還不包含等車時間),而且最糟糕的是一大早心情就跟著堵車狀況上下起伏,更別提暈車對接下來一整天帶來的負面影響。
撐不到一個月決定搬到公司旁,現在不但無須擔心塞車問題,不再受這些瑣事左右,更省下不少寶貴時間讓我專心打部落格。
💭反思:這項支出有助於提高效率、或省掉更多時間嗎?
類型三:買注意力💖
馬雲:「專注,才有可能發展,專注,才有可能創造獨特價值。 」
前面提到花錢買時間,現在要來討論比時間更寶貴的資源 :注意力。
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有個十分關鍵的重點:「注意力>時間>金錢」,大家可以想想看,注意力是指在有限的時間中專注在正確事情的能力,如果這些時間得來不易,卻被隨意揮霍在看劇、發呆等無生產力的活動上,豈不是猶如把省吃儉用的私房錢拿去賭場輸光一樣浪費?
雖然注意力與個人自制力有關,但錢仍然輔助我們營造一個專注、有紀律的環境。
《原子習慣》:「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當你不需要常常動用自制力,就較容易自我控制。」
因每個人專注時需要的環境和配件不盡相同,此類型產品也會因人而異,可以是地點(K書中心、咖啡廳、在家打造一個小書房等),或是配件(耳塞防噪音、耳機引導進入狀態、一杯咖啡等)。
💭反思:這項支出是否有助於打造合適的環境、提高注意力?
購買槓桿
一般而言,花掉一塊錢就會取得一塊錢的價值,這種交易應該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但如果可以透過「槓桿」的方式,用一塊錢不只換來等值物,重點是這個物品還能創造出更龐大的價值,這應該是大家更樂見的吧!
類型四:買資產💰
這裡的資產是指有形的資產,像是買股票、ETF、債券或基金來賺配息,或是出租房地產當包租公、包租婆,也有人從事出租專業器材、設備。重點在於這些資產能帶來穩定的被動收入。
💭反思:這項支出是否能帶來穩定被動現金流?
類型五:買知識📚
「知識的落差,就是財富的落差。」
無論是買書、上課或學習新技能,在這個講求知識變現、獨立思考的世代,花錢投資自己的腦袋無疑是最划算的交易之一。
理財暢銷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窮人說教育實在太昂貴了,自己沒有時間沒有金錢。富蘭克林:『如果你認為教育很昂貴,請試一試無知的代價吧!』」。
要注意的是,看很多書籍、上很多課程卻不應用,充其量你只能算是一個「職業學生」而已。
若要在知識方面開槓桿,除了要持續input(輸入),更要將這些資訊內化、跨領域連結,並output(產出)、實際運用,才有助於知識的加乘放大效果。
💭反思:這個知識、技能是否有學習的必要、能帶來更多靈感或有機會變現?
類型六:買外貌、形象👗
先說我不是推薦大家去找整容或找醫美診所,這裡強調的是「人要金裝,佛要衣裝」,你的穿著、打扮是否乾淨衛生、給人好印象或符合職業形象。
此類型產品可以是服飾、配件、化妝品、髮型設計等。
心理學有個說法「月暈效應」: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根據第一印象,以偏概全地推論對方其他的特質。
試想看看,如果對方襯衫鈕扣扣錯、襪子還不同顏色,難免會產生這個人丟三落四的偏見。同理,如果對方西裝筆挺、乾淨俐落,不但第一印象加分,更容易給人專業、權威的形象。
買外貌不單單只是裝扮外在而已,更希望透過月暈效應,在形象、第一印象、人緣等面向開槓桿。
💭反思:這些外在開銷是否有助於樹立專業形象、給予良好印象?
類型七:買機會👭
買機會指的是「購買認識別人的機會、或別人認識你的機會」,像是透過上課、參與活動皆是很好認識更多不同人的方法。
關於拓展交友圈的好處,《人脈變現》中提到,盡可能多與這些不同領域、不相識的人交流(書中稱之為「弱連結」),這些點頭之交雖與我們共享不同生活圈、知識圈,卻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那要如何快速讓更多人認識你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曝光率」。
知名作家吳淡如在Podcast《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也曾說過:「三十個人請我演講,給我很多錢也不會去。但如果有三萬人願意聽我演講,不給我錢我也一定會去。」
以《大人的Small Talk》主持人Bryan為例,如果參加一場三千人活動,與其在台下一位一位拜訪、自我介紹、交換名片,Bryan更傾向詢問主辦單位是否能提供讓他上台的機會。哪怕僅是短短幾分鐘的演講,也能快速、有效率地讓在場的多數人認識他。
你不需要認識大家,但可以把握機會讓大家都認識你。
💭反思:這筆開銷是否能為人脈或曝光度開槓桿?
個人心得
學生時期能運用的錢不多,只好絞盡腦汁壓低各類開銷。
然而隨著出社會、開始擁有穩定收入後,重新檢視過去的日子,發現與其稱讚「精打細算」,不如說自己只是一味的犧牲享樂及學習的機會,單純過著「溫飽」的生活。
分享一段把我狠狠敲醒的話: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作者李笑來
「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句話沒錯,但這次《大人的Small Talk》的Podcast協助我釐清了購買哪些產品,其實是在幫自己創造更多價值。
以上內容融合了Podcast、其他書籍和個人想法,每個人花錢的價值觀皆不盡相同,也沒有對錯之分,希望本篇文章能對你有幫助,協助衡量自己心中那個「刀口」的標準。
投資理財延伸閱讀
-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五個面向,打造有錢人的腦袋
- 《賺錢,更賺自由的FIRE理財族》提早退休不是夢:席捲全球的理財運動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一本顛覆你對金錢認知的好書
- 《漫步華爾街的十條投資金律》一本書掌握投資前最重要的事
- 《致富心態》給投資小白的十八堂必修課,你都修完了嗎?
- 《護城河投資優勢》五個指標,跟著股神巴菲特選股
- 錢要花在刀口上!買這七種產品,反而替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
大人學相關文章
- 《愛情市場學》與其等待愛情,妳更應該這樣做
- 《大人學選擇》成熟大人必備的七個理性決策原則,做決定不再只憑感覺
- 錢要花在刀口上!買這七種產品,反而替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
- 四種斬斷焦慮恐慌的方法!不是你想太多,而是想太少
- 【課程心得】大人學-尋找完美伴侶的系統化做法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 《成為華倫.巴菲特》造就股神巴菲特的四個關鍵生活祕訣
- 《原子習慣》只要四個步驟,無痛也能養成好習慣
-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起床後四個習慣,打造充實的一天
- 《順流致富GPS》只要順流,人人皆是天才(含免費測驗)
- 《瘋潮行銷》掌握六大關鍵,低成本也能引爆風潮、成功行銷(上)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