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具備這4種阿德勒人生勇氣,不須再看別人臉色

by Vanessa
《被討厭的勇氣》具備這4種阿德勒人生勇氣,不須再看別人臉色

人是需要這種儘管被討厭但還是敢於做自己的勇氣,這樣才可以逃脫無法做自己的羞恥感,獲得真正的幸福。

阿德勒(Alfred Adler)

讀這本書的動機

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我們想要的自由?

什麼叫勇氣?被討厭為什麼是一種奔向自由的勇氣?

看這本書的契機,除了長期占據暢銷排行榜外,書名更是引起極大興趣。

被討厭的勇氣!誰會想要被討厭?🤔🤔

基於這本書是建立在心理學三巨頭之一:阿德勒的思維上(在此之前我曾沒聽過這個名字),再加上書本主打自我啟發和不被宿命束縛的理念我很感興趣,就決定一頭栽進阿德勒的世界中。

《被討厭的勇氣》介紹

《被討厭的勇氣》 封面
《被討厭的勇氣》 封面

透過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拜訪阿德勒學派的哲學家,讓讀者從兩人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中,用淺顯易懂的對話方式逐步了解阿德勒所主張的目的論及其哲學觀念。

推薦度:★★★★★(滿分五顆星)

適合:想改變人生、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受困於過去的不幸、生活受到別人干涉

阿德勒介紹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醫師、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研究過程也應該以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

其學說讓心理學從「生物性」轉向「社會性」,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他更被奉為家族治療的鼻祖。

決定論vs.目的論

過去的經歷是否會影響到現在和未來呢?

對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皆有各自的理論,其中又以佛洛伊德的決定論和阿德勒的目的論較具代表性。

決定論

決定論又稱為因果論:過去的經驗,造就了現在及未來的結果

如同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痛苦的失敗經驗,容易帶來後續的陰影。

這套也是目前大眾較能接受的理論。

目的論

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所支持的理論則是目的論:主張人類是先有了某個目的,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而採取對應的手段

舉例來說,小明用餐時,服務員不小心打翻飲料在他身上,使他破口大罵,要求對方賠償送洗費。

以因果論來看,因為服務生的不小心,使小明用餐經驗不愉快,因此情緒失控,這似乎勉強說得通。但從目的論角度,阿德勒認為小明其實是為了達成目的(讓服務員賠償),所以使用破口大罵的方式來威嚇對方就範。

你可能會說,遇到這種衰事誰不會發脾氣?這樣說的確沒錯,但若故事再延伸下去,假設當小明羞辱服務生時,公司的重要客戶正巧從旁經過,小明立刻笑臉迎人、和客戶噓寒問暖,這樣快速的情緒轉變應該也驗證了目的論的論點(為了達成不同目的而改變行為)。

不是因為一時氣昏頭而破口大罵,而是為了「支配」對方,創造與利用名為「憤怒」的情感。

另外,阿德勒也否定了心理創傷的存在。過去的事雖已成定局,但決定自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了過去經驗什麼意義」。

「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人生課題分離

阿德勒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煩惱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其中又以人生課題分離最難以解決。

失敗的課題分離

  • 介入他人生活:像是干涉別人的決定、侵犯隱私、要求對方付出、期待對方的回報。只要是以你個人的想法,而強加在對方身上的壓力會期許都算是。
  • 放任他人干涉我的生活: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讓別人左右自己的決定等。

越是親近的家人,越需要刻意切割彼此課題

這應該是人生課題分離最難的部分。

《被討厭的勇氣》提到,不少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長期給孩子施加沉重的學業壓力,甚至企圖改變其志向。雖然家長都會說為了這些行為是為了孩子的出路著想,但在阿德勒眼中,多數父母只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小孩若事業有成,父母才能保住顏面自尊、或是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而強行介入孩子的人生選擇。


如何分辨是「誰」的課題

思考一下:因這個決定/行為而帶來的結果,最後由誰來承擔?

像上面的例子,無論小孩是否服從父母的要求,無論結果是好是壞,孩子皆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由此看來,對於小孩學業及未來出路的選擇,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課題。《被討厭的勇氣》建議父母可從旁給予協助及鼓勵,但避免過度干涉。

同理,若很討厭別人在背地裡說閒話,不妨想想看,這些言論是否會對自己的信念有所動搖,進而影響我目前的行為?如果不會,那這些流言蜚語就是別人的課題,我們也無須煩惱,更不用嘗試堵住對方嘴巴,這也是現代人最需要學習的課題分離之一。

勇氣

既然這本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肯定也會提到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必備的四種勇氣,少了以下這幾點,你的人生可能就無法活出自由,活出真正該有的樣貌。

改變人生的決心

若對現狀不滿意,你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嗎?

不少人常常嘴上埋怨著自己的苦難、失敗,卻沒有真的身體力行、嘗試調整。這不僅讓人生停滯不前,更是企圖保留「只要我願意,一定做得到」的可能性,成為另類找藉口的行為。

應付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勇氣,能說明一個人如何定義生活的意義。

不怕被別人討厭

這裡不是要叫你變得顧人怨、惹人嫌。畢竟人非聖賢,即便你再完美,仍有機會招來他人嫉妒,幾乎沒有任何人能做到面面俱到、人見人愛的地步。只要你認可自己的價值就好,其餘評價都是他人的課題。若無法擁有這項勇氣,人生即無法自由,只會迎合他人。

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

不為別人期望而活

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缺少這項勇氣的人,常見的錯誤心態就是不願意為自己人生負責,透過此方式來逃避責任,認為即使失敗了也是別人導致的。

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還有將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他人的做法,是對自己,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

甘於平凡的勇氣

競爭的心態雖會促使成長,但若真的不如人也不必斤斤計較。健全的自卑感,是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成為未來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但扭曲的自卑情結,則會衍生出優越情結或炫耀不幸的問題。

這裡小小補充一下優越情結和炫耀不幸的行為:

  • 優越情結:把自己和權威做連結,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企圖嶄露高人一等的模樣(例:打腫臉充胖子、謊報學歷、攀權附貴、執著於過去光環)
  • 炫耀不幸:以「你無法了解我的心情」回絕別人好意,甚至想用此不幸限制或支配他人

實現人生價值三步驟

擁有上述四種勇氣後,你將獲得改變人生、不再為他人而活的力量。不過此時此刻,距離「實現人生價值」還差那麼一步!

接下來就繼續看該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吧!

認清價值

一個人的價值該如何被定義呢?

對阿德勒來說,我們應該以「存在」來衡量,而不是以這個人是否有「行為能力」

以剛出生的新生兒為例,很明顯一個嬰兒並沒什麼行為能力,但他的誕生卻能為一個家庭帶來新的生機。

再舉個極端的例子,假設一位很重要親友意外受到重傷,雖然短時間內無法自理、沒有任何生產力,但他仍能好好活著就足以讓身邊的人很欣慰。

《被討厭的勇氣》 :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應以「存在」來衡量
《被討厭的勇氣》 :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應以「存在」來衡量

既然我們現在了解到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用「存在」來定義,那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呢?《被討厭的勇氣》認為這都可以透過以下三步驟來實現:

步驟一:接納自己

每個人都會有優缺點,坦然接受自身缺點就是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如果你都無法好好愛自己,怎麼有辦法找到自身價值?

另外,這裡強調的是「接納」自己,而不是「肯定」。這裡似乎和坊間的心靈成長書籍不一樣?

對於這個疑慮,阿德勒給出了解釋:如果面對自己也不喜歡的缺點,只會一味的肯定,這個行為只是在自我催眠而已,根本毫無幫助。


步驟二:信任他人

《被討厭的勇氣》主張我們應無條件相信他人,將對方視為夥伴

這聽起來有點難辦到,畢竟有些人就是跟你不對盤,有的人一看就不怎麼值得信任呀?但阿德勒認為,世間上的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如果我們主動頭以正面態度,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至於別人怎麼看待你、怎麼對待你,那都是他的課題,我們無須介入。


步驟三:貢獻價值

這裡的貢獻絕非提倡用「自我犧牲」來換取大家認同。

事實上,不必追求多崇高的理念,不必完成多艱辛的任務,不必捨近求遠。

只要你相信自己做的事、自己的存在,對周遭的人或整個社會是有用處的,那就是你的價值所在

個人心得

一年前第一次接觸到《被討厭的勇氣》,對這本書的印象是既抽象又深澳,還有點過度理想化。大約看了三分之一左右後,決定放棄閱讀、將它束之高閣,認為自己再也不會翻閱這本書。

事隔一年後,因為疫情關係手頭上也沒其他書可看,決定再給它一次機會。當然一開始仍有些許排斥,以為又是本強調崇高理想的心靈雞湯,然而讀著讀著,逐漸意識到我會抗拒這本書的核心原因:阿德勒毫不留情地將我建築多年的藉口們一個個粉碎。🔨🔨

一直以來我所習慣的思考模式偏向因果論,面對現在的困境和失敗,總傾向追朔到過去,嘗試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同阿德勒說的:「人不應該被過去束縛,只有你能描繪自己的未來。過往的原因就算能作為『解釋』,也無法成為『解決之道』。」即便找到了相對應的解釋,倘若不去做任何改變、調整態度,問題還是會持續存在。

話說回來,若要我放棄因果論的思考模式,不僅一時之間難以辦到,我個人更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性。當然我並非心理學這方面的專家,不過對我來說,因果論和目的論兩種方法是可以同時並存的。

透過因果論,我們得以思考是什麼樣的經驗困住了自己,若此時能鼓起勇氣去正視過往的傷痛和失敗,並重新定義那段歷史,有助於我們接納自己的不美好,勇敢面對接下來的考驗。之後再透過目的論,確立自己真實想達成什麼樣的目的,並採取對應的行為。(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並非書中的建議~)

過去總是好奇為何老師及各界人才都推薦大家務必要親自閱讀這本書,而不要只是看看網友的心得文。不過讀完後馬上能體會,除了本篇文章所作的重點整理外,《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還有許多難以條列式的觀念。

對我而言,有的書籍可能是功能導向,翻閱網友們的閱讀筆記就能略知一二、找到想要知識。然而《被討厭的勇氣》比起心理學,更像是哲學書,一點一滴傳授獨具一格的思維模式,逐步建構出與眾不同的人生觀。

真心推薦有興趣的人務必要親自閱讀過,若只截取網路上的片段資訊將會十分可惜。

個人認為《被討厭的勇氣》將是一本在不同年紀讀會有不同體悟的書籍之一,其中因不少內容太衝擊我原有的觀念,我自己至今也仍在慢慢吸收及體會中,也許隨著經驗和年紀的增長,有一天會悟得其中道理?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若對 《被討厭的勇氣》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博客來試讀唷!

您可能會有興趣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