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是讓別人頭上有光、自己的需求被解決。
職場心理作家 黃大米
讀這本書的動機
當迷路遊客上前問路,你是否願意停下腳步指引方向?
當同事無助地尋求工作上的協助,你是否願意騰出部分時間給予幫助?
相信多數人都樂於助人,然而有趣的是,我們卻同時也害怕開口拜託他人。
這正是矛盾之處。
難道那些主動拜託、受過我們幫助的人,都比較厚臉皮嗎?都比較勇於求助嗎?🤔🤔
《好好拜託》書中藉由眾多案例及研究佐證,揭穿多數人害怕求助被拒絕的心態障礙,並提供一套系統化作法:如何透過尋求協助,完成自身需求的同時,滿足對方的成就感,讓他下次也願意再次幫你。
想知道這些秘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好好拜託》介紹

我們以為求助於人,對方是否接受是因為個性,但實際上如何贏得最高級的幫助,主導權在你自己。讓人願意轉念幫你,關鍵在於觸發內在動機。
哥倫比亞大學改變人心深層動機的熱門課,結合半世紀以來社會心理實驗的重要發現,以及政商界頂尖人士的拜託之道,教你學會洞察求助時機、掌握說服技巧,並給人動機幫助你成功。
推薦度:★★★★★(滿分五顆星)
適合:求助恐懼症、害怕求救被拒絕、認為人類都是自利自私、拜託別人卻屢屢吃閉門羹
作者介紹
海蒂.格蘭特(Heidi Grant),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動機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神經領導力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協助企業等組織發展策略,打破決策上不自覺的偏誤,培養組織的成長心態。
著有《沒人懂你怎麼辦?》、《成功人士一定會做的9件事情》、《成功,動機與目標》,以及《專注:以不同眼光看世界》等書。
為何害怕求救?
一想到開口求救這個念頭,常足以讓不少人退避三舍,而《好好拜託》書中歸納出幾點心態上常見的障礙:
應該沒人願意幫我這個忙吧?
多數人失去機會,是因為他們從沒開口。
有時候並不是別人冷漠、不願意幫忙,而是因為你沒有主動開口,其他人不知道你正需要協助。就算對方感受到你的無助,但若未開口,旁人也不清楚你需要的是什麼、該如何給予協助。
求助只會麻煩到別人,還是自己來吧!
會擁有此心態的人,多是只看到自己麻煩到對方這件事,卻沒想過對方也可能從這件事中獲得些什麼(例:累積經驗、成就感、助人的喜悅…等)。
就算開口了,還不是會被拒絕?
我們太專注於自己的情緒狀態與自身事務,無法設身處地地進入求助對象的思維模式。
當你心中想著一定會被拒絕時,其實對方同時也會有拒絕協助所產生的心理代價,糾結要不要幫助你。
科學研究發現,人們常會過度低估求助的成功率。然而事實是:
- 那些過去曾答應你求助的人,未來很難拒絕你再次拜託(一旦拒絕反而會造成他產生認知錯亂)
- 過去曾拒絕你的人,要再次拒絕你的機率很低(因為沒人想再次當「壞人」)
既然如此,大家下次求助前就不需要再過度擔心啦~
求助時的地雷
雖然說大多數人不太會拒絕他人的請求,不過話又說回來,應該也沒有人會想「被迫」幫助的感覺吧?接下來就要提到七個求助時的地雷~
#1:卑躬屈膝
例:習慣性使用「真的很不好意思」、「我真的超級抱歉」等語句來開頭。
雖然我們都明白對方可能萬不得已才求救,但一再道歉的行為卻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很見外、劃清彼此界線的錯覺,反而切斷了兩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2: 不說明確是什麼忙
例:「你可以幫我一個忙嗎?」,但不提及需要的協助內容。
這應該是最常見的起手勢,這招雖通常很有效、看似沒有什麼問題,但絕非長久之計。
若你時常等到對方答應後才告知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幫助,久了對方可能會有種被算計的感覺(尤其當你的請求超出他的負荷,更像在挖洞給別人跳)。
#3: 賣慘賣悲情
例:一直強調自己家境有多差、遭遇有多坎坷。
適度激發對方同理心,的確有助於提高拜託的成功率。但物極必反,過度打悲情牌,別人反而只會想迴避。
#4: 急於為自己辯解
例:「通常我不會麻煩別人的」、「如果我有選擇,絕對不會來拜託你」…
不知道大家聽到這些話,第一反應會不會跟我一樣想翻白眼?
此行為最大的問題在於只考慮到自己的感受,卻未顧慮到對方,進而讓對方會覺得自己只是下下策而已,大幅度降低提供幫助的動力。
#5: 強調這只是小忙而已
例:「可以幫我XX嗎?只需要五分鐘,不會浪費你很多精力」。
這又是一個未考慮到對方感受的NG行為,或許對你而言,這只是件舉手之勞,但對方可能並不這麼認為。另外,過度輕描淡寫這份請求,對方的付出也同時被你淡化。
#6: 提醒他欠你人情
例:「我上次幫你XX,這次換你幫我OO」。
相信看到這,你心中的警鈴絕對大響。雖然這句話一看就很不OK,但生活中我們卻很常不自覺脫口而出,尤其是對越熟的人越常。
多數曾受過你幫助的人,即便彼此未提起往事,對方多少還是會懷有感恩之心。此時我們不應將過去恩情成天掛在嘴邊,不僅顯得不夠大度,更產生逼迫對方要報恩的錯覺。
#7: 直接幫對方決定
例:「你一定要來幫我XX,你絕對會喜歡」、「你不出席我辦的這場派對,肯定會後悔死的」。
直接預設對方的反應,乍看之下好像你很了解他,但其實對方可能完全不這麼認為,反而還會有被操控感。
下次要拜託別人前,不妨用這幾點來掃雷吧~
成功拜託的好處
接下來要分析不少人最困惑的點:成功拜託別人為何是利己利人的事?這裡將分成三個層面來探討。
對自己
- 得到他人幫助,成功完成任務
- 學習更多:從錯誤中學習對方處理、解決、面對的方式
- 富蘭克林效應:要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進而認識真正的你
對他人
- 獲得成就感、愉悅感
- 解除自身痛苦(有些人遭受巨大打擊,會藉由幫助他人尋求自我救贖、解脫)
- 強化自我認同感:有人願意尋求你的幫助,即是對你個人、能力的認可
對彼此
- 革命情感:強化雙方情誼
- 雙贏局面:互惠循環
成功拜託SOP
步驟一:贏得對方注意
多數人不會關心生活周遭每件事,多是只關注與自己相關的事物。你首先得讓對方注意到你。
步驟二:清楚表達你需要幫忙
心理學上有個詞—觀眾抑制效應(Audience inhibition effect):擔心自己誤判情勢(對方也許不需要幫助),而無意中冒犯到他人。正因如此,如果你需要幫助,應該主動告知對方。
步驟三:讓對方覺得有責任幫你
記得過去學習急救流程時,請旁人叫救護車很重要的關鍵是:一定要明確指出一位旁觀者(身穿橘色上衣戴眼鏡的先生,麻煩請你打119…)。
這與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有關:眾人之所以不幫忙,不是因為冷漠,而是覺得現場能幫忙的人很多,不差自己一個。
比起在數十人的群組丟出求救訊息,直接當面詢問對方意願、或是個別寄出訊息詢問,更能有效避免旁觀者效應 。
步驟四:合理的請求
清楚告知對方自己需要什麼幫助、對方可能要付出些什麼。事前給予明確且透明的資訊,不僅是尊重對方的行為,更能幫助後續雙方合作的過程。
步驟五:誠懇道謝
先澄清一下,這套流程只是將大致過程列出來而已,並非要大家完全照做。重要的還是成功傳遞你的需求。
強化對方助人的動機
了解正確求助的要素後,最後再加碼三招快速提高對方幫助你的意願,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強調你們都是同一國
拉攏人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對方也把你當成自己人。
可以透過強調共同目標、找出共同敵人(政治人物最愛用)、談論共同經驗、想法或感受來強化這塊,讓對方認為你們都在同一陣線,願意一起並肩作戰。
非他莫屬、他是不可取代的
若助人的同時,還能獲得自己所渴望的成就感、認同感,相信多數人並不會推辭掉這個機會。
同理,你可以從對方在乎的點下手,營造出這個忙只有他能完成的感覺。(但千萬不要欺騙!)
親眼見證自己帶來的影響力
最直接、效果也最好的方式,即是讓對方看到付出所產生的實際效能。
若能持續更新後續發展,讓他明確知道自己真的有幫上忙,而且不斷創造正向能量,下次再次幫忙的意願肯定會大幅提高。
個人心得
還沒讀這本書前,我也是個很怕開口求救的人,一方面不夠厚臉皮,再方面覺得拜託別人,好像虧欠他人、浪費對方寶貴的時間一樣。然而《好好拜託》徹底讓我改觀。
閱讀時我邊回想過去出國旅遊的經驗,由於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異國國度,生活上難免出現不少無法一人處理的問題,迫使我得硬著頭皮尋求協助,原先擔心沒人想幫我、只想看我笑話,也做好被打槍的心理建設。但每次的求助卻從未讓我失望過,反而還帶給我旅程中不少意外的驚喜。
最後回到書本,雖然《好好拜託》不斷強調「有效求助」是一種互利、創造雙贏的行為,但執行上要如何不讓自己顯得卑微,又能讓對方心在無人情壓力的狀況下,心甘情願地給予協助,仍是我現階段尚不足、還在學習內化的地方。
推薦《好好拜託》給對於開口求助恐懼的朋友們,相信書中淺顯易懂的知識和舉例將會改變你對求助過去的認知。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 《被討厭的勇氣》具備這4種阿德勒人生勇氣,不須再看別人臉色
- 《安靜,就是力量》六個建議,讓內向從此成為你的優勢
- 《愛之語》原來我們都愛錯方式了,破解五種語言並找回愛情
- 《愛情市場學》與其等待愛情,妳更應該這樣做
- TED想擺脫句點王、不再說錯話?資深記者精選十個為談話加分的技巧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若對《好好拜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博客來試讀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