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人生的差距,就是這樣被拉開的。如果很多事你在第一時間就去做了,沒有拖延,沒有浪費時間,現在的你會在哪裏?
《戒了吧!拖延症》作者 辰格
先問問大家幾個問題:
- 是否有過交報告的前一天,才熬夜趕作業的經驗?
- 出門拖拖拉拉到最後一刻,才發瘋似的狂奔去上班?
- 蒐集了各家健身房方案,卻一直找理由,遲遲不去運動?
- 新年希望寫了一堆,到了年底驚覺一事無成,才勉強趕快完成其中一項?
- 人生有很多抱負和夢想,卻始終沒有動力去完成,甚至對這個現象早已麻痺?
如果上述的情況你曾經歷過,或心有戚戚焉,應該不難體會「拖延」對我們人生造成多大的影響。
影片介紹
今天要分享的影片為2016年Ted演講「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麼(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講者為人氣部落格Wait But Why創辦人提姆.厄本(Tim Urban),此影片在短短幾年內累積三千多萬人點閱,名列Ted演講最受歡迎的前25名之一。
14分鐘左右的影片透過Tim Urban幽默風趣的口吻,配上童趣的插圖,快速帶領觀眾認識喜愛拖延的人大腦是如何思考的,並提醒我們拖延的嚴重性。
現在就帶大家來看這段影片的重點吧!
透視拖延大師腦袋

提姆很可愛的使用小插圖來解釋拖延大師腦袋中的三大角色:
- 👮 理性決策者 (Rational Decision-Maker)
- 🐵 及時行樂猴子 (Instant Gratification Monkey)
- 😱 恐慌怪獸 (Panic Monster)
理性決策者顧名思義,負責理性分析和決策,只在乎有意義(make sense)的事,擁有想像未來及做長遠規劃的能力。及時行樂猴子則負責娛樂,只在乎簡單和有趣的事(Easy and Fun)。
平時日常生活都是由這兩位在做拉鋸戰,當決策者戰勝時,大腦會傾向做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事。若猴子贏了,就會做出不合時宜的享樂行為。當然兩者也可以同時並存,這時我們就能完成兼顧娛樂和有意義的任務。
至於恐慌怪獸平時都是沉睡狀態,直到任務期限將近、事業瓶頸、或其他危機發生時才會醒來管秩序,將及時行樂猴子趕跑,把腦中掌舵權還給理性決策者。其實恐慌怪獸有點類似體內腎上腺素(Epinephrine)的概念,在遇到刺激時會突然激發不可言喻的爆發力,這也解釋為何我們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完成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答案是錯。
其實個人腦中都有這三個角色,只是有些人決策者較強勢點,猴子較沒那麼天馬行空,或恐慌怪獸較早就出來管秩序,這就構成了拖延大師和紀律者的差別。
拖延種類
斯斯有兩種,拖延也有兩種,差別在於「期限性」。
有期限性的拖延比較不須太擔心,因為即便你是個多愛拖拖拉拉的人,快到截止日期時,恐慌怪獸絕對會跳出來逼你行動。
比較可怕的是無期限性的拖延,例如:創業、寫作、運動、經營人際關係…等,很多事短時間看似無急迫性,或因為我們還沒起頭,就不會有截止日期。
試想想看這會發生什麼問題?
沒錯,因為沒有期限,恐慌怪獸永遠不會醒來督促我們,導致事情被無限期延後,最終不了了之。更可怕的是,通常這些夢想因尚未公開,即使拖延了也不會有外人給予無形壓力,久了反而會自我麻痺,覺得無傷大雅、習以為常,最終放棄掙扎。

人生格子圖

最後講者提姆.厄本提供「人生格子圖」給大家,縱軸為年齡,橫軸為一年,每個格子代表一星期。若活到90歲,我們的人生就會濃縮在上面這張圖。
格子圖使用方式:把已經過去的時間都塗黑(假設你25歲,就把25歲以前都塗掉),之後每過一周就把一個格子塗黑。
有興趣的人可以把這個格子圖列印出來,親自塗塗看,或許你就會意識到時間已不知不覺地逝去,而自己曾拖延了多少的人生。
個人心得
事實上,拖延一直都是我最大的困擾。比起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要什麼,我更像是知道自己要什麼,卻用各種理由去拖延,始終不肯踏出第一步。例如寫部落格就是如此,明明很想透過這個網站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卻總是拿上班很累、下班沒空、完美主義……等藉口來塘塞,甚至是每次信誓旦旦承諾某天會更文,結果從來都沒有如期實現。
正如講者提到的,即便你沒把這些夢想或計畫告訴別人,看似沒人會取笑你,但長期拖延程其實會造成心理不愉快和更多的悔恨,甚至會有種旁觀者(Spectator)在看自己人生卻無法給予任何幫助的無力感。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沒辦法像那些很有理想、很有行動力的人一樣,我生下來就是這麼被動阿!個性是無法改變的阿!」
讓我告訴你,這一切都是有機會改變的,只是你願不願意做而已。

這裡就要提到之前我個人的例子,過去我也是報告要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考試前一天才臨時抱佛腳的學生。出社會後進到醫院受訓,其中一環就是要在短短四個月內完成七個小作業及一個病人案例報告。這對我來說是個負荷不小的任務,因為本人並不擅長做研究(這些作業得翻閱英文文獻),白天上班又佔去很多時間(而且工作內容和作業八竿子打不著😢),再加上那時正嘗試每月讀一本書的計畫,一開始倍感壓力。
然而為了兼顧娛樂和工作,我決定很認真地安排每周進度,規定自己作業一定做到一個段落才可以去閱讀和享樂。正是這股信念和堅持,不知不覺中,每周我都超前進度,原先底線為四個月後,最後只耗時兩個半月就完成了。
更因為這積極的態度,讓學姐願意給我更多查房的機會,花更多心思一起討論病患,增加更多臨床知識。當時更因為急於提升做事效率,誤打誤撞發現了一個讓自己能全神專注、心無旁騖的方法(以後有機會再分享)。更有趣的是,那四個月不但完成了作業,閱讀計畫更有超乎期待的成果:最終看完了7本書(比預計還多出3本😁)。
有過這樣的經驗,讓我了解到人是可以改變的,同樣拖延也是可以改善的。上面的例子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縮短期限」。
(Work expand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
就算給人們再多的時間完成一件事,人們總會在最後一分鐘才做完。
既然知道腦袋有這個bug,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賦予每個任務或目標一個期限,而且越短越好,最好短到你剛好夠用就好了。這不是我說的,影片講者提姆也這麼建議,縮短期限的好處在於你的恐慌怪獸會比預期還要更早制止猴子,讓決策者能順利完成任務。
現在,回頭看看你的人生格子圖吧,你還剩下幾個格子可以浪費,多少本錢能拖延呢?
TED系列文章
- TED想擺脫句點王、不再說錯話?資深記者精選十個為談話加分的技巧
- TED 「只要20小時學習」:掌握四個訣竅,所有事皆難不倒你
- TED 無法激勵自己做出改變?也許你該試試這三招
- TED「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麼」:一張圖破解腦袋,終止拖延
- TED「專注漏斗」:利用「拖延」,讓明天的時間倍增
- TED《黃金圈法則》一張圖搞懂蘋果為何這麼多忠誠擁護者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 《管理你的每一天》:在家工作的日子,應該這樣過才充實
-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精選25種歷練一年、成功提升效率的葵花寶典
-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起床後四個習慣,打造充實的一天
- 《原子習慣》只要四個步驟,無痛也能養成好習慣
- 《成為華倫.巴菲特》造就股神巴菲特的四個關鍵生活祕訣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