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你的每一天》:在家工作的日子,應該這樣過才充實

by Vanessa
《管理你的每一天》:在家工作的日子,應該這樣過才充實

如果你連把事情做對的時間都沒有,你又怎麼會有時間重新來過?

傳奇籃球教練 約翰.伍登(John Wooden)

讀這本書的動機

是否思考過,如果有一天可以不用再朝九晚五的工作,你會如何運用每一分鐘呢?
每個人一天都只擁有24小時,然而幾十年過去後,有的人可以過得很精采、充實,有的人卻每天渾渾噩噩的過日子。

最近台灣疫情加溫,因應三級警戒政策,不少人工作模式改為居家辦公。原以為少了主管監視、同事打擾,工作效率應該會因此而提升,但近期卻發現網路上有人覺得少了通勤時間、在家裡工作,多出更多時間反而更無所適從、難以專注。

這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看過的《管理你的每一天》,正是為這些在家工作的自由業者所設計的指南書。

書中對於該如何有效率地運用時間、保持靈感泉源不枯竭並全神貫注,每個主題皆請來業界眾多大師級人物一一詳細指引,內容也正好跟現在居家辦公的各位息息相關,就決定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囉~

《管理你的每一天》介紹

《管理你的每一天》
《管理你的每一天》

《管理你的每一天》集結了20位企業界、創業界頂尖人士的工作和自我管理之道,內容透過建立穩固的工作模式、駕馭工作工具、培養專注力、獲取靈感四個面向,幫助大眾在這個講求效率卻同時充斥著零散瑣事的世代中,學會如何理清目標、隔絕不斷涌入的信息、在混亂中找到重點,並空出時間做真正應做的事。

推薦度:★★★★☆(滿分五顆星)

適合:在家總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希望做出改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的人改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的人

秘訣一:建立穩固工作模式

對於在家工作的自由業,少了主管的督促及辦公室環境的壓力,若事前沒有任何規劃,或自制力不夠強,可能一不小心到了晚上卻仍一事無成,所以有效的建立一個目標明確且規律的工作模式是管理你每一天的第一步

目標明確

清楚列出每件事該在何時(When)何地(Where)花多久時間(How long)做什麼(What)如何去做(How),避免某個任務花過久時間,嚴重壓縮其他任務。


規律生活

比起耗費大量心思安排每一天的計畫,規律的工作表有助於降低起頭的難度、減少拖延的機會、避免決策疲勞和促進持續的生產力,讓工作不知不覺中成為習慣。

這裡補充一下暢銷書《原子習慣》提供的兩個方法:「執行意向」及「習慣堆疊」。

  • 執行意向:我會在【時間】,在【地點】進行【動作】(例:我會在起床後,來到客廳進行冥想十分鐘,再開始一整天行程。)
  • 習慣堆疊:做完【原有的習慣】之後,進行【想要培養的習慣】(例:冥想完十分鐘後,馬上進行晨跑5公里。)

透過這兩個方式即可建立起一整天的規律計畫,減少每次做選擇所耗費的腦力,以及任何潛在位自己找藉口拖延的機會。


優先順序

注意一天中何時精力最充沛,把握那段時間,優先做最需要腦力或創意思考的工作,而後才是回應型工作(回email、電話)次之。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書中也曾表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生理時鐘皆不盡相同,無論你是晨型人或是夜貓子,若能找到自己效率最好、腦袋最清晰的「生理黃金時段」並加以好好利用,肯定能展現出不凡的爆發力。


小訣竅

  • 聯想刺激:將工具(咖啡、音樂)或環境(咖啡廳、書房)和某個任務連結在一起,每當音樂一下或是走進書房,就是工作的時間。
  • 適度休息(睡眠、冥想):睡眠不足會影響決策和認知能力,而冥想則像是幫大腦排毒,讓思考更清晰,更訓練專注力。(👉延伸閱讀:《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每天10分鐘,重新找回內心平靜👈)

秘訣二:專注,避免分心

專注力一直是多數現代人缺乏的一環,坊間也出了各式各樣的工具,最有名的莫過於番茄時鐘法。而《管理你的每一天》書中則介紹了一個避免分心的模式 — —「專注時刻」。

安排「專注時刻」

給自己一段時間(剛開始可先從一小時開始),此時段要給予完全的專注,不能分心划手機、回訊息或是上廁所,只能專注完成眼前的任務。

至於任務,要選擇長期來看,對自己有幫助、最重要的2~3件事去做,其餘都先擺一邊。


注意力殘留

注意力殘留(Attention Residue)顧名思義,就是即便我們已進行下一件事情,先前未做完的任務仍會盤據在腦中,默默地吃掉我們的注意力和決策力,影響後來的表現,而此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解決方法就是將大任務拆分成小任務,確保在每個工作時段就能完成。

順道補充:除了未完成的任務會盤據在心頭,雜亂無章的思緒同樣也會干擾專注力。《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作者建議大家養成一個習慣,隨時把腦中所有想法、點子都記錄下來,盡可能清空大腦的空間,減少這些瑣事在腦中所造成的壓力。

《管理你的每一天》:安排「專注時刻」,給予完全的專注
《管理你的每一天》:安排「專注時刻」,給予完全的專注

秘訣三:善用高科技,別被綁架

隨著科技的發達,人類生活已充斥著各種高科技產品及技術,然而此時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我們利用科技「做什麼」,而是我們「如何」使用科技。

《管理你的每一天》提到現在最常犯的兩大問題供大家借鏡:

分不清緊急和重要的差別

客戶傳來一封E-mail、朋友傳來一則Line,或許很重要,但是否值得你立刻放下手邊工作去回覆呢?

作者建議每件事,甚至是每封信都該依照緊急和重要性來區分優先順序,並懂得會取捨

其中TED演講中有名的「專注漏斗」正是利用三維的時間管理模式(意義性、重要性、緊急性)而達成「為明天創造出更多時間」的效果。


過度使用社群軟體

隨著FB、Instagram、TikTok等軟體蓬勃發展,越來越多人會在平台上分享美美的照片或新奇的影片。然而我們有想過,花一整晚在瀏覽別人的生活是為了什麼? 還是單純無聊下意識會做的事?

《管理你的每一天》:花一整晚在瀏覽別人的生活是為了什麼?
《管理你的每一天》:花一整晚在瀏覽別人的生活是為了什麼?

老實說,這些舉動不但對你的人生不會有任何實質幫助,更是在浪費你最寶貴的資產 — —「注意力」。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所警覺,建議在每次準備點開網頁或APP前,先想好目的再點開。

暢銷書《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作者李笑來一而再地強調,比起時間和金錢,注意力更是我們該好好珍惜及運用的資產。

秘訣四:突破創意瓶頸

對於在家創作的自由工作者,時時要想文案、寫作,隨時保持源源不絕的靈感。《管理你的每一天》也針對不同瓶頸種類給予不同建議:

完美主義

想要等待理想時機而遲遲不肯開始、過於鑽牛角尖在小細節而迷失大方向、或是害怕作品被指出錯誤而不敢發表,若你有符合以上幾點,或心有戚戚焉,你可能就是完美主義者。

作者建議這類人應學會放下這些不安的念頭,先做再說


害怕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

有的人可能怕被朋友議論、或被家人取笑,導致不敢踏出第一步。

書中建議這種狀況的人可以先把想寫想做的事情,悶著頭先全部做完,再來慢慢思考這些作品到底要不要公開。


靈感枯竭

多數自由創作者最終總會面臨江郎才盡的窘況,這裡也分享幾招供大家參考:

  • 找出根本問題:是真的沒想法嗎?還是只是因為自己對該主題還了解不夠透徹?
  • 暫時抽離、放鬆:如果真的沒有靈感,何不先放下手邊工作到外頭晃晃,或許在大腦鬆懈時靈感就會湧上來。
  • 提升創造力:運動、睡眠及冥想,皆有助於心靈平靜、精神放鬆,達到提高專注力的效果。
《管理你的每一天》:暫時抽離、放鬆,皆有助於心靈平靜、精神放鬆
《管理你的每一天》:暫時抽離、放鬆,皆有助於心靈平靜、精神放鬆

成為專家三階段

這裡的專家是指能忘記時間、不覺得被強迫或有壓力的持續做現在的工作,也就是進入「心流」的境界。然而成為專家絕不是一次就到位,《管理你的每一天》建議大家一開始行動前就該有這個認知,眼光才能放得更遠。

第一階段:坐下來好好工作

不要笑,這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就是有人沒辦法達到。可以先以一小時為單位,給予工作100%的注意力,完完全全心無旁鶩。

👉這階段主要訓練基本的專注力


第二階段:長期持續專心工作

關鍵字是「持續」,從一小時往上加到兩小時、三小時,從一天延伸到三天、一個禮拜、一個月。

👉這階段主要在培養恆心和學會管理情緒,避免一時的衝動就前功盡棄。

⚠️注意:此時千萬不要追求完美品質

《管理你的每一天》:長期持續專心工作,目的在培養恆心和學會管理情緒
《管理你的每一天》:長期持續專心工作,目的在培養恆心和學會管理情緒

第三階段:跨越終點線

恭喜你已經成為專家了,然而從字母A開始很簡單,但要怎樣進步到Z?

👉思考如何精益求精,提升技術、經驗和能力,並追求更高的品質是這階段最主要的課題

個人心得

這裡有兩個問題可以思考一下:

  1. 你平日是怎麼規劃一整天的?
  2. 試想如果你不用再當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你會怎麼規劃一天?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上班佔去一大塊,伴隨著睡覺、吃飯、划手機……等。那第二個問題,若此時把固定的上班區塊拔掉,可能此時有些人就會開始不安、無所適從,或是耍費一整天。

在我看來,當你擁有一整天可以規劃的時間,首先得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了目標才能確保自己不會只是在瞎忙。再來就是學會專注,給予那個工作或任務一個完全不受干擾的時刻,至少一小時或更久,讓自己沉浸在裏頭,你工作的效率和成果絕對會比一心多用更好。

另外,《管理你的每一天》提到的「聯想刺激」、「專注時刻」、「屏棄完美主義」,雖然不是什麼新穎的觀念,卻帶給我巨大的改變。以聯想刺激來說,每天早上起床頭腦還迷迷糊糊的,此時要做什麼都心神不定,我就把喝熱茶和打文章結合在一起,當作早晨大腦的開機儀式。當熱水溫暖胃及全身時,腦袋也開始熱機了。疫情爆發前,每當假日待在家裡總是懶洋洋的,還會一直被櫃上的零食誘惑,就會逼自己來到星巴克,場所的轉換就是一種心境轉換,大腦也會立刻啟動專注模式。

《管理你的每一天》:一杯咖啡,一台電腦,大腦立刻啟動專注模式

對於專注力、靈感和工作模式,《管理你的每一天》皆提供了很多相當有用的點子和撇步,雖然這本書主要是寫給工作時間不固定的創意自由業,但裏頭的觀念卻是每個人都適用、可實踐的。與坊間有些書本運用科學角度分析為何我們會分心、會沒有動力,這本書直接實實在在地告訴你該怎麼做、該透過什麼方法來幫助自己。

推薦此書給想提升注意力、讓每一天更充實的大家,透過大師提供的建議和想法,或許你會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若對《管理你的每一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博客來試讀唷!

您可能會有興趣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