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演算法:開啟內在原力,你只需調整這十個人生設定

by Vanessa
人生演算法:開啟內在原力,你只需調整這十個人生設定

我們的重複行為造就了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哲學家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由於平時就會有瀏覽臉書閱讀性社團閱讀人同學會的習慣,時常看到許多閱讀同好們在板上分享讀書心得。

前陣子社團中不少人討論剛出版沒多久的《內在原力》,正巧書中內容勾起我的好奇心,查找資料中無意間發現作者在年初舉辦一場「改變人生演算法」的演講。

據說此演講算是此書的精簡版,既然許多網友強力推薦,那今天就決定來跟大家分享這支有機會改變腦袋想法的優質講座—「台大TMBA『為你引路,從優秀到卓越』愛瑞克主講影片」。

影片介紹

今天要分享的影片為2021年在台大舉辦的「台大TMBA『為你引路,從優秀到卓越』愛瑞克主講影片」,講者為TMBA共同創辦人、暢銷書作家愛瑞克。

身為一位四十出頭就已財務自由的勝利組,愛瑞克在不到一小時的演講中,透過其親民、樸實的語氣,提出十個「修改人生演算法」來改變人生未來的路徑,內容不僅淺顯易懂又充實,其中不少議題更值得大眾(尤其年輕人)反思。

現在就帶大家來看這段影片的重點吧!

三個面向改變人生演算法

不知不覺一年就過去了,2021也已成往事。相信迎來新年到來的同時,有些人充滿鬥志,但有的人卻灰心喪志,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沒用?各方面都不如人、至今仍一事無成?

講者愛瑞克認為,人生絕對可以變得更好,而其中的秘密正是:人生可以重設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思想(態度)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既然多數人都想要改變命運,而思想、行動、習慣又與命運息息相關,這邊愛瑞克提供了三個面向供大家下手:

  1. 調整工作(對應到以下重點一、二、三)
  2. 修改判斷(對應到以下的重點四、五、六)
  3. 重設價值觀(對應到以下的重點七、八、九、十)

接下來的篇幅將細講每個面向中可注意的重點~

重點一:一人公司

一間成功的企業,勢必需要CEO(執行長)、CTO(技術長)、CMO(行銷長)、CFO(財務長)、COO(營運長)…等以上幾個重要職位來維持。

同理,我們也應該把自己當成一人公司來經營。(正巧最近我也從大人學購買了一套線上語音課程「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未來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這堂課程。)

不過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該如何確保自己朝著正確方向前進呢?這裡便帶出了《與成功有約》中著名的「以終為始」原則。

以終為始

取自演講影片

以上圖為例,若要你從左邊找出到達星星的路並不簡單,過程中可能會多次走錯路又回頭。但如果倒過來看,從星星所在處往回找,路就變得清晰、簡單許多。

同樣的,我們應先確定自己未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在腦中描繪出那個模型。從今天起,用那個模型的你去做日後所有的決定。

如同《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時刻》書中提到,有明確的目標很重要,但在腦中創造「預想畫面」更是達成目標的關鍵。當我們越能清晰勾畫出未來成功的生活,甚至是將其具體圖像化,越有動力支撐自己追夢。

重點二:第二曲線

人生曲線圖 – 取自演講影片

多數人將自己的一生完全投入在工作上(上圖紅線),但研究指出,這些人在到達第一曲線高峰後退休,反而覺得人生無意義、漫無目標,甚至有不少人在一到兩年後開始鬱鬱寡歡、人生走下坡。

退休後明明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怎麼反而越活越不快樂?這其中問題出在他們沒有及時找到工作以外的其他人生目標—「第二曲線」

然而找到第二曲線並不容易,亦不能速成,期間至少需要花費5~10年到處摸索才有機會尋得,而愛瑞克認為最好在第一曲線高峰還沒到達前,就先開始做準備。

至於該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第二曲線呢?答案就在下面重點三。

重點三:三種工作

講者愛瑞克認為,人生中有三種不可或缺的工作類別:

  1. 有金錢收入的工作:多數人的金錢來源
  2. 無償的工作:不收取金錢、不求回報
  3. 自我實現的工作:達成夢想、實現自我價值

現今社會,多數人都只擁有第一種工作,也正是前面提到的第一曲線。不過若我們想要達到人生快樂的終點(第二曲線的高峰),必然得從無償、或自我實現的工作當中找到引領之路。

影片中提到一位學校志工阿姨,不僅長達二十年擔任學校的打掃志工(無償工作),每個月更會捐款幫助沒錢讀書的學生。原來這位阿姨年輕時曾是第一名畢業的,只是家裡沒錢支付其學費,使她無法繼續升學。而現在捐款給弱勢學生也正是阿姨所選擇的自我實現、圓夢的行為。

《好好拜託》一書中,提到幫助他人的好處不只是協助對方,幫助者也能從中獲取成就及滿足感,更有研究顯示,時常助人、或定期做公益的人,因自身的使命感,受到挫折後重新站起來的速度比一般人更快。

每個人對人生快樂的定義皆不相同,尋找到無償及自我實現的工作,將是我們重要的回家作業。

重點四:利他+利己

跑步可以有兩種形式:賽馬式競爭、或是馬拉松式。若人生如同跑步,你會選擇哪種形式?

若採取賽馬式競賽,此時身旁的每個人都是競爭者,迫使我們傾向「利己」的態度,非得爭得你死我活,在此種狀態下很難交到真心朋友。

相反的,馬拉松追求的是跑完幾碼,是跟自己比較。此時身旁的人不再是競爭對手,從一開始和你一起報名、練跑的朋友,或是全程陪你跑完終點的路人,都是一路上的好夥伴。

愛瑞克認為,最好的人生模式應該要以創造雙贏局面為目標,這就牽扯到「利他」及「利己」。而將利他比重隨年齡提高往上調整,正是快速成功的必要關鍵之一。(例:20歲學生,利他比重應佔20%;40歲的利他比重則至少40%)

由於現今社會多數人都較在乎「利己」部分,若我們能比他人多一點「利他」的比例,便能從中創造出巨大的差別。

重點五:成功方程式

什麼?成功居然有方程式?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提出其經典的成功方程式: (熱情×優勢)×態度

  • 熱情:你喜歡的事(分數區間:0~100)
  • 優勢:你做得好的事(分數區間:0~100)
  • 態度:正面/負面思考(倍數:-1~+1)

這個式子應該不難理解。若能做自己喜歡的(熱情),此事又正好是自己所擅長的(優勢),這件事就是天命、天職,是我們這輩子該專注的重點。

然而態度又是關鍵要素,即便從事我們擅長且熱情所在之事,若態度散漫、消極,整個方向就錯了。

不過愛瑞克認為,隨著現今世代科技進步,資訊流通更快速,想要成功且創造出更巨大的影響力,這個方程式還須加上一個要素:人際槓桿

  • 人際槓桿:透過人脈、人際關係或網路發揮倍數效益(倍數:x1、x5、x100…)

像是這次的講座影片即是如此,透過臉書社團讓我認識到愛瑞克,透過Youtube平台讓全世界有興趣的人皆能參與到這場演講。

所以最後總結一下,愛瑞克版本的成功祕訣應包含四個要素:熱情、優勢、態度、人際槓桿。

成功方程式: (熱情×優勢)×態度×人際槓桿

題外話,關於工作應該選擇自己的優勢,還是自己的熱情?這類問題肯定困擾過不少人,若有此方面疑惑的人,不妨聽聽看知識型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第204集「關於工作選擇:與其討論擅不擅長,不如談談天賦與熱情」,其中主持人Joe對於此主題的見解及分析相當精闢,值得參考看看。

重點六:站對地方

想要傑出(Outstanding),必須要先站出來(Stand-out),且是站在對的地方

哪裡是對的地方?

這部分愛瑞克的觀點和《人脈變現》相似:盡可能讓自己成為人脈網絡的節點(書中稱為:超級連接者Super-connector)。在這個位置上,你能觸及的人就能更廣闊,更能發揮自身效能及影響力。

當然要成為人脈王並不是人人都做得到,若做不到也不須氣餒,退一步,盡可能盡可能和這些「超級連接者」成為朋友即可。

重點七:長期累積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地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次的失敗就減損你的價值。

至於要如何長期累積呢?最具體的作法即是:留下人生作品

人會來,就會離開,但是作品都會被留下來。

對愛瑞克來說,人生要成功一定要有作品。

不要說自己沒有作品,請先想盡辦法創造出一個,然後第二個、第三個,直到有一個代表作。就算沒有代表作,生命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只要作品累積達到一定量,就會有影響力。

另外,作品並不局限於實體的成品,你的服務、聲望、精神皆可以算是人生代表作。

重點八:有助於我

愛瑞克小時候爸爸因忙於工作,時常加班到他都睡著了才回家。某次愛瑞克因運動時手部骨折,導致爸爸得定期載他去國術館復健。然而原本手受傷是件沮喪的事,卻反而帶給他更多和爸爸相處的時間,親子關係也因此更變得更融洽。

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其目的,且有助於我。

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十分刺耳、雞湯,當受到挫折時,但我們也得提醒自己一定要找出壞事背後那件好事。

即使現在的智慧尚未被開啟,無法一看就懂,至少給自己半年時間去找找看,相信時間久了,負面情緒沖淡後,此事件好的影響也會同時顯現出來。

不只沒有壞事,更沒有壞人

愛瑞克認為,每個靈魂都是從天上投胎來當人類的,誰要犧牲來當壞人?即使看似壞人,我們也不要擅自用一次、兩次的過錯去全盤否定他人,反而要給他們一個做好人的機會,那些「壞人」才有機會成為好人。

重點九:包容而完整

這個社會除了主流文化,更包含著各種非主流、卻不可或缺的不同文化,而要創造出現今多元化的世界,就需要包容和彼此理解。

以L.G.B.T為例(佔全球人口約5%~10%),這些人往往不被多數群體接受而容易被歧視或霸凌,但同時他們也因為能夠耐過漫長的煎熬而最後出現極高的成就。

如同《高敏感是種天賦》、《安靜,就是力量》兩本書皆提到類似觀念:無論是種族、性向、性別、宗教、職業、個性等,皆不應分貴賤。我們的世界正是因為每個人的與眾不同,才得以完整。

重點十:你是誰

每個人生來都是有使命的,請務必找到它並記住「自己是誰」。

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也沒關係。愛瑞克建議不妨先從大量閱讀開始下手,從眾多典範中尋找靈感。

呼應開頭所說的,知道自己是誰、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在腦中勾勒出模型後,有助於我們利用「以終為始」的概念出發,用「自己人生最後想要成為的人」來為今天起的每一件事情做決策。

如此一來,人生的每一步路,方向會變得明確許多。

個人心得

看完這場不到一小時的講座,愛瑞克所提出的這十大重點皆深深打中我心,更提高我的興趣、更期待閱讀到完整版的《內在原力》。

以下分享幾個引發我反思的主題:

以終為始

觀看演講的當天早上因為工作上突發一些小狀況,導致自己很煩惱,連帶影響了一整天心情。

正巧晚上聽到愛瑞克「從今天起,用那個模型的你去做日後所有的決定」這段話,猶如醍醐灌頂般,讓我不禁思考:若我已站在那顆星星的位置,還會像現在一樣在意這些暫時困擾自己的不愉快嗎?

這番思考過後,突然馬上對糾結自己一整天的事情釋然。(不誇張,真的很神奇!)


利他+利己

不少成功學書籍都會提及「利人利己」的觀念,創造雙贏局面也已是老生常談。

不過對於一個常常想太多的人,該如何在不過度犧牲自己的狀況下,又能達到利他的境界?這兩者之間的比重拿捏始終有點困擾我。

而愛瑞克的年齡比重則提供一個較具體的概念供大家參考。

另外在演講中我也發現到,愛瑞克從一開始對其他作家的介紹,到演講中每個主題都會cue一下其他作者的著作,正是利他行為的表現(尤其是他自我介紹的時間遠遠短於介紹其他台下的出席者)。

事後他也表示,正因為他願意多放一些時間在他人身上,讓出席者也能在此次講座中曝光,當天受邀的來賓們反而在講座後瘋狂tag他、為他宣傳,形成一個利他+利己的迴流。


站對地方

由於本身並不是個人脈王,起初接觸到這個觀念還不曉得其威力。

直到去年底大學朋友揪團去爬山,才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身邊也有這麼一位超級連結者。正因為這位朋友,使我在大學最後一學期不知不覺中爬了六座百岳、攻下台灣人必爬的玉山,更在過程中認識不少爬山同好,也因此佈下我之後在瓜地馬拉爬火山的契機。

若沒有這位朋友,爬山可能很難列入我的願望清單。

光是身為超級連結者的朋友即可影響我這麼多,若是身處在人脈網絡的節點,能創造出的效能肯定更是倍數成長啊!


人生作品

和大家分享近期我非常愛的一段話:

賈伯斯曾說過: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才會明白這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現在必須相信,眼前現在發生的點點滴滴,將來多少都會連結在一起。你得去相信,相信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甚至是輪迴。)

如果一定要先看到每件事情所帶來的影響力才去動作,很有可能因此錯過不少可能現階段看似無用、但能在未來改變你的事情。

就跟現在寫部落格一樣,雖然自己仍默默無聞,也還沒寫出爆紅文,但是2021年po出的50篇文章,正代表著我這一整年度個人的成長歷程,更有機會成為影響我後續人生的每一塊墊腳石。


最後仍不免俗的要推薦此場演講給大家,也期許自己能把這十個重點活用在未來的人生,重新設定自己的人生演算法。

未來讀完愛瑞克去年推出的《內在原力》,也將會在這邊分享給大家唷~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若對《內在原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博客來試讀唷!

您可能會有興趣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