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下定決心克服恐懼,便幾乎能克服任何恐懼。因為,請記住,除了在腦海中,恐懼無處藏身。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
眾所周知,激勵的效果無法持久。其實這就跟沐浴的舒爽一樣短暫,所以我們才每天都需要它。
要做出改變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即便腦中也很清楚自己是時候該重新整頓,但光是踏出第一步,就足以讓許多人猶豫個老半天。
自從去年接觸到《五秒法則》,書中關鍵原則的確改善了我過去一些愛拖延的小習慣。不過今天要介紹的TED演講,則是利用另一種心理學角度切入,協助大家找到合適的方法,成功激勵自己做出改變。
影片介紹
今天要分享的影片為2014年Ted演講「如何成功激勵自己改變行為(How to motivate yourself to change your behavior )」,此影片在幾年內累積千萬人點閱。
講者為紐約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博士塔莉.沙羅特(Tali Sharot),著有《你的大腦決定你是誰》。
16分鐘左右的影片中,Tali Sharot透過實證數據解析影響人類行為背後的關鍵,協助觀眾認識大腦是如何思考,並找到適合激勵自己的方法。
現在就帶大家來看這段影片的重點吧!
錯誤示範:恐嚇、威脅
大家不妨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是否有被父母恐嚇的經驗?恐嚇再不睡覺就會滿臉青春痘,再不吃水果就會便秘,看書再不開燈眼睛就會瞎掉,再不喝水就等著變駱駝(?)。
多數家長習慣利用威脅、恐嚇的方式來逼小孩就範,但事實上孩子真的會照做嗎?恐怕不然,不然我們怎麼都近視這麼深😭😭。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恐嚇雖然會誘發短時間的害怕、恐懼心態,迫使對方行動,但這個手法用久了,能產生的影響力有限,且會漸漸降低,最終失敗收場。
造成這個結果的兩個主要原因分別是:
- 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一旦藉口產生後,反而導致往後更難改變既有的想法。(尤其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事情,人類總愛鐵齒,覺得自己不會那麼衰)
- 選擇性篩選資訊:傾向相信自己想聽的好消息,而逃避壞消息(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不喜歡壞消息)
正因如此,講者Tali Sharot主張成功激勵別人或自己做出巨大改變,不應使用威嚇的手段,而應該使用接下來介紹的三個方法。
激勵改變的三方法
想要如願激勵對方或自己,應透過社會激勵、立即性回饋或進度監控三種方式來達到目的。每個訣竅該怎麼使用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社會激勵(Social incentives)
人類是群體動物,當知道別人在做什麼時,我們也會不自主想要模仿或學習。社會激勵正是運用「從眾心態」促使改變。
英國政府為了加快稅收的速度,曾在稅單上多寫一句:「10分之9的英國人按時繳稅」,成功刺激15%常遲繳的公民準時完成繳稅,連帶增加56億英鎊的稅收。
👉刺激方式:強調大家都在做XX事
立即性回饋(Immediate rewards)
根據研究,比起未來的獎勵或懲罰,人類更在乎當下得到的獎勵,而主要造成原因在於「時間差距(Temporal gap)」:未來不確定性太高,大家寧願相信現在確定性高的東西。
在《原子習慣》也提到,正因為大腦更看重當下的滿足,減重者常會難以抗拒垃圾食物,通融自己暫時放縱幾天再來控制飲食。畢竟肥胖是未來的事,滿足當下口腹之慾似乎更重要些。
想要彌補這個落差,就得加強立即性獎賞和行為彼此的連結,促使自己行動。
👉刺激方式:將想改變的行為和立即性獎賞做連結,形成一個迴路
進度監控(Progress monitoring)
不少減重的人,都應該聽過醫師或營養師這樣建議:「記錄每一餐吃了什麼,有助於增加動力及減肥的成效」。
如果我能確保每次的飲食都符合標準,為何還要有「紀錄」的動作?
講者表示記錄這件事,除了有約束力,能督促行動外,更有一項不可取代的功能:回顧。如實紀錄,提供未來回顧這段改變歷程,能滿足執行者擁有掌控自己人生的感覺,促使其繼續執行計畫。
不過前面提過大腦會有選擇性篩選的動作,對於未來的影響,善於接收正向資訊,而盡可能逃避負面資訊。所以在進度監控時,比起強調還有哪裡做不好,著重於正面的成長更有激勵的效果。
👉刺激方式:強調進度的成長,而不是進度下降
個人心得
還記得文章開頭提到的「五秒法則」嗎?自從學到這個技巧後,我時不時就會用一下,賴床時、猶豫不決時、發言前…等,動不動就在心中倒數五秒,強迫行動。
一開始效果很好,不過一段時間後發覺自己逐漸對「五秒法則」產生逃避心態,甚至開始擺爛。直到這支影片才驚覺問題癥結點在哪。
下圖為當初《五秒法則》筆記的部分截圖,大家有發現問題嗎?
沒錯!就是「警告」兩個字。一直以來,我都是用五秒法則來恐嚇自己。一開始確實管用,但如同講者Tali Sharot說的,這根本是個錯誤示範!時間久了,腦中容易在這些負面想法中鑽漏洞,找出更多藉口來塘塞。
有了這層認知,再配合今天TED分享的三個方法,讓我清楚了解想要做出改變,就像《原子習慣》、《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所說的,應該要先回頭尋找激勵自己的源頭原因,並從價值觀著手、搭配合適的配套方法,才有機會找到一個讓潛意識也心服口服的改變動力,
下面就來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活用今天學到的三個方法,養成每天運動及間歇性斷食的習慣。
社會激勵:強調大家都在做XX事
- 間歇性斷食:雖然一開始躍躍欲試,但又怕這只是某個流行熱潮。直到閱讀《斷食全書》,醫生作者提到全世界早已有幾百萬人每天在進行斷食,甚至連我們的老祖宗都曾倡導斷食的重要性。正因為強調眾多人都這麼做,促使我願意嘗試看看。
- 運動:《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統計全美的富人,發現將近76%的有錢人每星期至少運動4次,每次20-30分鐘。既然四分之三的有錢人都這麼有紀律、這麼在乎健康,我不是更該跟隨他們的腳步嗎?
立即性回饋:想改變的行為和立即性獎賞做連結
- 間歇性斷食:這個很明顯,當斷食20小時後,接下來的那一餐就是最棒、顯而易見的獎賞。
- 運動:因為愛吃起司,所以給自己的設定是有運動的那天,才可以吃一片起司(沒錯,我的願望就這麼小😂😂)。
進度監控:強調進度的成長
- 間歇性斷食、運動:建立一個excel表格,同時監控每天斷食間距和運動頻率、時間,每周也會固定測體重、體脂。雖然目前數值仍未達標,但像講者說的「強調成長」,我會盡量鼓勵自己,至少我每個月完成斷食及運動的天數皆有穩定持續下去。
當然,幫助我成功養成這些習慣的關鍵不只有上述三種作法,過去的《原子習慣》、《五秒法則》、TED拖延大師腦袋、《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時刻》等也提供了許多協助。
不過我想說的是,無論是因為哪一本書、哪一句話、哪一個人使你一時興起,有了改變的念頭,請把這個初衷記錄下來。改變的過程有時跌跌撞撞,有時停滯不前,在這灰心喪志的時刻,支持你繼續掙扎的關鍵不在學過多少撇步,而是你最開始的初衷是什麼,這才是真正讓你堅持變更好的動力來源。
TED系列文章
- TED想擺脫句點王、不再說錯話?資深記者精選十個為談話加分的技巧
- TED 「只要20小時學習」:掌握四個訣竅,所有事皆難不倒你
- TED 無法激勵自己做出改變?也許你該試試這三招
- TED「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麼」:一張圖破解腦袋,終止拖延
- TED「專注漏斗」:利用「拖延」,讓明天的時間倍增
- TED《黃金圈法則》一張圖搞懂蘋果為何這麼多忠誠擁護者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 《原子習慣》只要四個步驟,無痛也能養成好習慣
- 《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時刻》只要四個步驟,人生重新注入正能量
- 《管理你的每一天》:在家工作的日子,應該這樣過才充實
- 《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起床後四個習慣,打造充實的一天
-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精選25種歷練一年、成功提升效率的葵花寶典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