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確》認識10大直覺偏誤,連比爾蓋茲都推薦!

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毀滅性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

《真確》作者之一漢斯.羅斯林 Hans Rosling

閱讀《真確》的動機

「現今全球多少2歲兒童有接種疫苗? A:20%、B:50%、C:80%」

即便你不是公衛領域專家,平日沒在關心健康時事也無妨,請試著用直覺猜猜看答案。

公布答案,正確選項為C。

《真確》此書開頭附上一份真確問卷,然而正因為這份考題,使作者發現多數人(包含公衛學者、聯合國高階官員)對世界的了解程度出乎意料的低,甚至比黑猩猩隨機作答還慘。

究竟哪些因素,導致這些高知識分子、政策規劃人員皆對這世界抱持錯誤的基本認知?

今天就要介紹這本《真確》,於2018年被比爾蓋茲列進推薦書單,並贈送給全美國大學畢業生人手一本。以下將帶大家認識《真確》所整理歸納出常見的十大直覺偏誤。

十種常見直覺偏誤

《真確》將帶領我們扭轉十大直覺偏誤,逃離這些圈套後,將發現世界上許多事情比你想的還美好許多。

十大直覺偏誤分別為:

  • 二分化直覺偏誤
  • 負面型直覺偏誤
  • 直線型直覺偏誤
  • 恐懼型直覺偏誤
  • 失真型直覺偏誤
  • 概括型直覺偏誤
  • 宿命型直覺偏誤
  •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 怪罪型直覺偏誤
  • 急迫型直覺偏誤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01:二分化直覺偏誤

💡傾向將事物二分法

由於人類熱愛製造對立及鴻溝的局面,大腦又容易過度誇大極端例子,使我們不自覺落入二分法的圈套中(非黑即白、非富即貧、非善即惡…)。

事實上,以貧富差距為例,全球僅9%人生活在低所得國家,75%人住在中所得國家,貧富上並不存在著我們過去所想像的巨大鴻溝。

👁‍🗨求真習慣:

  • 不要只聚焦於平均值、極端案例,而應看整體分布狀況
  • 留意自己的上層目光,避免從上俯瞰造成底下皆相同的錯覺

02:負面型直覺偏誤

💡傾向留意壞事而非好事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造成此偏誤常見原因可能有:

  • 過度美化過去記憶
  • 新聞媒體、社運人士選擇性報導
  • 害怕說出壞事有在好轉,會顯得冷血、缺乏同理心
  • 憑錯誤感覺來判斷,未經過理性思考

👁‍🗨求真習慣:

  • 小心對過往的美化
  • 預期壞新聞會被渲染,好新聞卻少被報導
  • 理解狀態、改變趨勢可同時存在:事情可既糟糕(狀態),但在變好(趨勢)
  • 改變心態:慶祝現有成功和繼續奮戰並不衝突
  • 認清微小進步難以察覺,但卻很重要

03:直線型直覺偏誤

💡認為事情只會順著一條線、一個方向進行

誤以為趨勢只會有一個發展方向,易導致判斷失真。以幾年前的疫情為例,即便多數人皆在恐慌,但每天確診人數並非完全呈直線上升,隨時可能更高或更低。

👁‍🗨求真習慣:

  • 瞭解趨勢不一定是直線,也可以是S型、滑梯型、駝峰型、倍增型…

04:恐懼型直覺偏誤

💡過度放大害怕的事,以為事情皆往自己恐懼的方向發展

作者分享自己在菜鳥時期,曾碰到一位衣服染紅、說著外語、全身肌肉扭曲的軍人被抬進醫院,由於小時候經歷世界大戰的不好記憶,使他恐懼到難以鎮靜思考,以為敵軍再次打過來了。好在身旁護理師及時打斷其思緒,冷靜後才發現對方其實是同國籍的軍人,在例行操練時不小心失溫導致口齒不清、肌肉痙攣,身上的「血」也只是紅墨水而已。

多數人的盲點在於將過多注意力放在最害怕卻不危險的事情上,而無法冷靜靠理智判斷事況、忽略真實危險事情。

👁‍🗨求真習慣:

  • 先冷靜再說,避免在恐懼時做重大決定
  • 評估風險(風險=可能造成的危險*自己曝露在危險中的機率)
  • 分辨恐懼和危險的差別(恐懼:令人感到危險,危險:真正會帶來傷害)
《真確》恐懼型直覺偏誤:過度放大害怕的事,以為事情皆往自己恐懼的方向發展
《真確》恐懼型直覺偏誤:過度放大害怕的事,以為事情皆往自己恐懼的方向發展

05:失真型直覺偏誤

💡僅透過單獨個案或數字即做出判斷、推測

有些人的理性判斷能力,容易受到聳動、過大數字影響,或是將特定案例、數字想得過於重要,因而誤判實際狀況。

像是每次一報導就會引起大恐慌的天災、空難、命案、核外洩、恐攻等,雖然傷亡人數總是很駭人,但事實上這些意外各自皆佔死亡人口不到1%,發生機率微乎其微。

👁‍🗨求真習慣:

  • 比較相關數字、數據、比例
  • 80/20法則:注意力應優先放在80%身上,改變80%的效果遠大於專注在20%上

06:概括型直覺偏誤

💡誤把多個事情、人或國家歸為同一類,或以偏概全

我們常會假定同一分類下的所有事情或人都一樣。最常見概括分類正是刻板印象,無論是性別、種族或宗教,雖然大家看似相同,其實個體間彼此仍存在不少差異。

以我十年前去美國的經驗為例,當時寄宿家庭為了表示歡迎,特地帶我去吃壽司大餐,事後才知道他們誤以為每個黃種人都是以壽司、生魚片為主食。

👁‍🗨求真習慣:

  • 盡可能拆分大群體→尋找同類中相異之處(亞洲人有的吃麵、吃飯或吃餅)
  • 勿把特例當成通則(有些人不吃牛肉,不代表台灣人都不吃牛肉)
  • 別把A群體之習慣或經驗隨意套用在B群體(在台灣可以邊走邊吃,但在日本卻是不禮貌行為)

07:宿命型直覺偏誤

💡認定固有特質決定了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無法擺脫的命運

會有這類偏誤的人,大多忽略了人類會改變、知識會更新、社會也會進步的。

像是以前離婚女性慘遭輿論撻伐,到現在越來越多女性寧願離婚也不願被失敗婚姻束縛。過去同性婚姻被認為是禁忌,但現在已有多國合法化。

👁‍🗨求真習慣:

  • 留意身邊微小的進步,理解緩慢改變也是一種改變
  • 保持開放態度,樂於更新知識
  • 回頭比較過去和現在之差別,才會驚覺世界變化的速度有多快
《真確》宿命型直覺偏誤:認定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無法擺脫的命運
《真確》宿命型直覺偏誤:認定個人、國家、宗教或文化無法擺脫的命運

08: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倚靠單一觀點來建立對世界的認知

落入此偏誤的人,猶如只看我的腳就說認識我這個人一樣,不但看得不夠全面,更容易因偏頗的切入點而誤判。

另外有些專家因急於展現專業知識,一味思考各種解決方法,反倒遮蔽真正有效、關鍵的資訊。作者舉例,有些教育專家嘗試各類型教學方式,企圖提高偏鄉學童的知識水平、激發潛力,卻忽略其實現階段孩子最需要的是夜間穩定的供電設備,好讓他們在家也能有效學習。

👁‍🗨求真習慣:

  • 具備多樣化工具,而非單靠一個天下打天下
  • 留意專業有侷限,對不懂的事要虛心
  • 多方比對不同的想法,勿仰賴單一數據或說法
  • 不要手中握有槌子,看到釘子就想敲個幾下

09:怪罪型直覺偏誤

💡面對每件壞事,企圖找出造成這局面的元兇

我們常認為事出必有因。由於過度跨大特定某人或群體之影響力和重要性,總以為只要找到元凶,事情就解決了,不需要再思考後續該如何處理。然而,怪罪這個習慣不但無濟於事,更無法避免下次再發生、從錯誤中學習的教訓。

👁‍🗨求真習慣:

  • 忍住尋找代罪羔羊的衝動
  • 釐清環環相扣的多種因素,理解無論結果是好或壞,皆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整個體制或系統造就的

10:急迫型直覺偏誤

💡擔心錯過這次就再也沒機會,而匆促做決定

這大家應該都有經驗,只要商品貼上限時、限量,或投資時聽到「大師」表示這次情況不一樣,錯過就沒機會了,我們的理智線常會一瞬間斷掉。

當大腦突然受外界壓力影響,即會難以控制想法及思考。如果此時某些有目的的人為了引起注意或呼籲大家行動,利用假數據來造成恐慌,後果即不堪設想。

👁‍🗨求真習慣:

  • 先放鬆,避免過度積極的行動,影響思考能力
  • 確保對方提供的數據屬實

個人想法

第一次遇見《真確》約是2020年初,可能與當時心態不夠成熟、思想不夠全面的關係,當下翻閱了一小時,就誤以為這又是本「勸世」書,告訴你世界很棒、全世界都過很好,勸你不要太悲觀…等。

然而在棄書的這一年中,歷經了COVID-19一路的演變,以台灣地區為例,從一開始的口罩之亂、之後的一波又一波的本土疫情爆發、前期的三級警戒,到近期疫苗之亂、AZ疫苗的安全性等等,無論是社會大眾、新聞媒體,甚至是自己本身,皆多次落入《真確》中多個直覺偏誤,其中又以負面型、恐懼型、失真型和怪罪型最常見。

雖然至今全球疫情仍嚴峻,但除了無謂的焦慮及恐慌,更應該透過認識這十大常見直覺偏誤,學習如何避免、保持警覺,以及落入後該如何用自己的力量逃脫,藉此擁有現實的世界觀,不受謠言所動,並對這世界保持樂觀態度,避免媒體誇大、醜化所帶來的壓力與絕望。

最後整理出作者期許讀完《真確》的每一個人,該有的心態及運用方式。

👁‍🗨求真習慣之運用

  1. 學習阻礙你正確認識世界的十大直覺偏誤
  2. 了解自身知識之侷限,勇於說我不知道
  3. 保持開放態度吸收新知
  4. 發現新事實時,樂於更新自身觀點
  5. 保持謙虛、好奇的心態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若對《真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HyRead試讀唷!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