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怎麼辦?比起精神喊話,你更需要的是這三招

by Vanessa
職業倦怠怎麼辦?比起精神喊話,你更需要的是這三招

熱情就是能量。
專注於令你興奮的事情,你就能感受到那股力量。

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

分享動機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明知道自己該好好振作起來,卻怎麼也提不起勁。

無論是在生活、人際或是追求夢想的層面上,不少人應該經歷過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而此時除了陷入自怨自艾中,更應驚覺到自己正處於「倦怠(Burnout)」中。

而最常見的倦怠類型正是職業倦怠!

根據全球知名市場調查公司蓋洛普(Gallup)研究,63%的上班族每天都想假裝自己生病、50%的人想跟主管討論自己該如何提升績效、13%的人對自身工作表現沒自信,更有23%的員工想要幫自己掛急診。

面對工作幾乎佔人生三分之一的殘酷現實,這種現象該如何有效避免呢?

正巧前陣子無意間發現了教育型Podcast劉軒的How to人生學第39集:「明知該振作,卻老提不起勁?你會不會耗竭(Burnout)了?」,決定擷取此集劉軒老師的重點,並結合部分蓋洛普資料跟大家分享一下~

三個跡象顯示你處於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Workplace Burnout),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一種長期未能成功解決工作壓力的症狀。隨著現代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WHO也於2019年正式宣布職業倦怠列進國際疾病分類中。

以下也統整出三個最常見的跡象:

  • 情緒耗竭:可能是身體或認知層面感到筋疲力盡、被榨乾,因此無法再對其他任務集中注意力
  • 工作上精神抽離:感覺自己和工作開始有距離感,或是對工作產生負面或憤世嫉俗的情緒(劉軒形容這種現象猶如在看自己演戲、背誦台詞,因為我根本不在乎了)
  • 降低專業效能:由於工作效率成效降低、任務做不好,進而被同事或主管責罵,因此產生挫折,並陷入惡性循環。

當出現上述這三種症狀時,當事人通常已無心再追求工作上的成長或學習,反而每天如一場生存戰一樣,只求順利過完一天就好。

職業倦怠常見跡象:情緒耗竭、工作上精神抽離、降低專業效能
職業倦怠常見跡象:情緒耗竭、工作上精神抽離、降低專業效能

常見職場倦怠的五種原因

以下將列出蓋洛普公司統計出最常見造成職場倦怠的五種原因:

1. 職場中遭受不公平對待

此情況包含職場鬥爭、排擠、霸凌、歧視、主管大小眼及同工不同酬等。

一旦員工開始不信任身邊的同事、主管或管理層,心理學上彼此建立的工作聯結將快速破裂,更大幅度提高職業倦怠的機率(約2.3倍)。


2. 難以承受的工作量

每個人對於工作量的定義不大相同,有可能與工作時間長度、任務量、任務難度有關。

根據蓋洛普研究,每週工時超過50小時的人,職業倦怠的發生機率將逐步提升。一旦超過60小時將暴漲性成長。

另外,當工作感到繁重、難以做好或看不到盡頭時,員工會感到窒息,無論他們工作多少小時。


3. 管理層不夠明確的指令

優秀的管理者應定期與員工討論工作分配、績效目標和期望,主動分享信息、提出問題並鼓勵員工分享他們的想法,以確保其要求夠明確,並與團隊目標保持一致。

一旦管理層指令及目標不夠明確,員工可能會因試圖弄清楚上層的要求而感到沮喪和精疲力竭。


4. 缺乏管理層的支持

研究顯示,如果員工感受到管理層對自己的信任與支持,即便執行任務上遇到障礙或受挫折,出現職業倦怠的機率也會降低70%。


5. 不合理的時間壓力

雖然有些人天生是適合在高壓的環境下工作,然而對於不適合的人,不合理的截止日期和壓力常會產生滾雪球效應,增加職業倦怠的風險。

職業倦怠正確解決方式

多數人一旦意識到自己逐漸出現職業倦怠狀況時,最常做的是不外乎:跟自己精神喊話、企圖往自己身上丟更多事情,希望藉此激勵自己。

這個方法雖然看似很直觀,但職業倦怠代表的是「資源」枯竭的狀態,並不是靠幾句精神喊話就能救起來的。這邊的資源泛指體力、精力、專注力、情緒穩定度。一旦耗盡,是需要時間才能恢復。

所以劉軒建議首要目標應是找到真正問題的癥結點,從該處下手,看是要看管理層反應自己目前的狀況,或是和主管討論是否有折衷的解決方式。

至於該如何防止倦怠感再次發生?這邊推薦三種方式:

  • 補充你所流失的資源:補充食物、睡眠、培養運動習慣、找方法充電
  • 避免資源進一步枯竭:改變工作狀態、環境,設好工作界線(例:下班後不再處理公事)
  • 尋找或創造資源豐富的環境或條件:與同事互相支持、與主管溝通、尋找工作的意義(如果只是為了錢而做,很快就會燃燒殆盡)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


參考資料:

  1.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2. Employee Burnout, Part 1: The 5 Main Causes
  3. How to Prevent Employee Burnout

您可能會有興趣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