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聰明的選擇+堅持+時間=極大的差異。
《複利效應》作者戴倫.哈迪(Darren Hardy)
分享動機
轉眼間2021年已成了往事,迎接新的一年不免俗的也要來許個新年新希望!
然而,在大家公布新年目標前,我更想先回顧2021的每一個時刻。如果要說自己在這一年內脫胎換骨,似乎有點誇大其詞。
正巧前段日子聽到個人成長型Podcast那些學校沒教的事第八十集:「改變我人生的6個小習慣,如何從細節裡創造差異優勢」,主持人Janet分享了幾個看似功用不大,卻能幫助她改變人生的習慣。
聽完後認真反思,發現自己也因默默培養了九個乍看對生活沒太大幫助的小習慣,綜觀一整年,卻在無形中創造了不小的改變。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吧~
九個小習慣
本篇統整出這一年來我所養成、並帶給我不少幫助的九個習慣!
- 每日閱讀三十分鐘
- 想到什麼就記錄下來
- 維持運動習慣
- 每天冥想十分鐘
- 聽Podcast
- 善用生理黃金時段
- 預留安靜時刻
- 喝至少兩公升的水
- 減少抱怨
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一、每日閱讀三十分鐘
如同《內在原力》說過:「透過閱讀,與大師們的靈魂對話,讓我們思維與靈魂的頻率更接近這些人就是改變自身內在品質、提升內在原力的捷徑」。
無論生活中有哪些難題(無論是職涯、健康、人際或心靈…方面),總有本書能為我提供答案。
同時,除了想學習的知識,書中更藏著意想不到的驚喜(像是《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 正是如此,原以為跟投資理財有關,看了才發現是本時間管理書阿!)
另外最重要的是,雖然許多道理自己好像都知道,但當書本寫出來,更能烙印在腦中、促使我去實踐。
閱讀不求快,書本不求多,李笑來曾在《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說過:只要書中某一個概念點醒你,那就是一本好書。
二、想到什麼就記錄下來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提到,由於人腦主要是設計來處理情緒、決策等抽象事物,再加上大腦的暫存空間很小,想要避免忘記任何重要聚會、事項、靈感,最好的辦法就是:想到什麼就記錄下來!
這一年來我發現此舉動不只能避免忘記,更能騰出大腦大量空間,減少有個東西懸在心中的感覺,放心去做更深度思考、決策的工作。
另外若待辦事項是有期限性的,記得同時記錄在日曆上唷!
至於要記錄在哪裡?我個人是講求簡單、方便就好,所以多儲存在手機備忘錄上、或是隨手拿張白紙,等空閒時再整理成檔案。大家不妨也可以多方嘗試(像OneNote、Evernote等),看看哪個最上手。
三、維持運動習慣
不一定要高強度、爆汗才叫做運動,多數時候我都只是跟著Youtube影片做三十分鐘的肌力訓練,或是慢跑半小時,懶惰時就改做瑜珈伸展筋骨。(其實瑜珈也不輕鬆呀!)
對我而言,維持運動習慣除了肉眼看的見的身體上變化(肉變結實、體力更好💪💪),帶給我更多的幫助來自於每次運動完會覺得當天充滿正能量、動力,這種成就感和找回自己對身體的掌控感,是其他靜態活動難以取代的優點。
這裡提供一個幫助我維持運動習慣的方法—「兩分鐘原則」:當任務看起來很難達到,嘗試先完成兩分鐘即可。(來自於:暢銷書《原子習慣》)
練出腹肌很困難?那就先做仰臥起坐兩分鐘吧!想跑馬拉松?那就先慢跑兩分鐘!
此原則的目標就是協助身體先養成此習慣,再慢慢拉長時間、增加難度,以免一開始直接高強度,隔天立刻放棄。
四、每天冥想十分鐘
《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提到,長期冥想有助於減輕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的強度、活化腦中與快樂相關的區域。
過去我總覺得每天要浪費十分鐘、什麼事都不做,也太奢侈了吧!
然而去年嘗試每天起床後冥想十分鐘,親身實驗多個月後,發現了以下幾個好處:
- 中斷賴床、睡回籠覺的睡意
- 協助大腦熱機、集中注意力
- 給思緒刻意暫停、短暫喘息的空間
- 過程中偶爾會察覺到身體每個部位的感受(呼吸不順暢、腸胃蠕動、肩頸痠痛等)
另外,常和冥想相提並論的「正念呼吸」,也是我常運用在生活中、減少焦慮的小撇步。
👉延伸閱讀:四種斬斷焦慮恐慌的方法!不是你想太多,而是想太少👈
五、聽Podcast
由於Podcast的好處在於不受地點限制,可以邊聽邊做其他事,且因多數音頻大約15至30分鐘,還能調整播放速度,聽Podcast成了我去年重要的知識來源之一。
像我個人最喜歡善用零碎時間,像是通勤時間、刷牙、晾衣服、或是跑步時,每天聽個一兩集。若聽到某集很有感觸或共鳴,會先標註起來,等空閒時再整理成筆記。
使用到現在為止,覺得Podcast算是最簡單、方便的懶人學習法。只要一支手機和耳機,學習不再需要營造多莊嚴的環境了。再加上現在眾多頻道的加入,主題也相當多元化,無論是個人成長、心理學、財經、語言、時事,或是較休閒的心靈、星座運勢,絕對能找到你感興趣的議題。
未來有機會也會整理一篇2021年我常聽的Podcast頻道給大家唷~
六、善用生理黃金時段
試著回想自己一天中精神最充沛、思緒最清晰的時刻是何時?那正是你的「生理黃金時段」。
根據《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每個人的黃金時段皆不盡相同,有的人剛睡醒時精力最好,也有些人是一到晚上就文思泉湧,這部分就和晨型人/夜貓子一樣沒有優劣之分。
由於工作為輪班制,為了找到自己生理黃金時段費了蠻長段時間,最後發現自己白天剛醒來的頭幾個小時時最有動力、執行力最強,也最不會為自己找藉口🤭。
有了這層認知,日後有需要消耗腦力、創意的工作,就會安排在此段區間。至於開始沒電的時候,則參考《管理你的每一天》建議的,拿來處理瑣事或較簡單的回覆性工作。
七、預留安靜時刻
安靜時刻,顧名思義就是為自己留一段完全不受外界干擾的時段。
以我而言,習慣搭配前面提到的生理黃金時段,在起床後設立2到3個小時的安靜時刻:在此區間關掉手機網路,完全專注於寫作或其他輸出型工作,讓自己沉浸在心流的狀態中。
不過要注意:若想在辦公室或其他多人場合中順利執行「安靜時刻」,是需要事前清楚告知其他人的,否則同事、朋友間難免都會無心地找你攀談一下。
很幸運的是,雖然我現在住在多人宿舍中,但室友間都很有默契地在清晨時不會互相打擾(一方面也是她們那時腦袋還沒很清醒)。若真無法避免,我也會改去圖書館或星巴克,為自己打造安靜時刻。
八、喝至少兩公升的水
身為一個怕冷的駱駝人,總覺得喝太多水意味著勤跑廁所,光是想到寒冬裡還要洗手就覺得又冷又麻煩。因為眾多懶惰的理由,過去時常一天只喝不到1000c.c.左右的水量!(甚至曾在健檢抽血時被問到是不是水喝很少😂)
在看完多個警世影片後,痛定思痛決定開啟喝水訓練計畫。執行一年下來後,雖然說不出實質上改變了什麼,但肉眼可見的是皮膚變透亮很多。🤩
這裡順便分享幾個小撇步,給其他駱駝人的朋友們參考:
- 隨身攜帶水壺,並擺在桌上隨手可得的位置
- 到不熟悉的環境,一定要先找到廁所的位置(很重要!),不讓自己有後顧之憂
- 起床後先補充至少500c.c.的溫水,解決睡覺時間缺水的問題
- 吃飯前先灌300c.c.的水(順便增加飽足感)
- 善用零碎時間補充水分(放空時喝一下,聽podcast、看影片時也灌一下)
- 聊天時也要多喝水,還能化解緊張和尷尬的氣氛(?)
九、減少抱怨
不管是工作或生活上,難免會發生一些不順心的事,曾經我也是抱怨大會的一員。
不過受到多本書籍的提點,逐漸發現抱怨不但不會讓這些壞事減少,反而養成自己不願花心思解決的消極心態,更吸引到同樣負能量的人,最終只能在同溫層取暖。
而現在我慢慢調整自己的思維,與其抱怨,不如採用《被討厭的勇氣》所提倡的分離人生課題方法,先釐清哪些問題是我能控制、改變的、哪些不能。積極改善我可控制的部分,不可改變的則學習接受並調適心態。
另外,順便推薦一個「見面四分鐘」法則,研究指出見面的頭四分鐘決定了後續談話的品質和觀感。大家不妨腦中模擬一下,若某個人一見到你就立刻劈哩啪啦抱怨,即便他的故事有多可憐,想必多數人只會覺得疲勞轟炸、難以感同身受吧!
因此,我都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即使很想要找個人抒發情緒,仍然會努力忍住,等到時機對了再發牢騷。(有時候忍一忍,就忘記要抱怨了~)
個人心得
《原子習慣》曾提過一個我很喜歡的概念:
想像每做一個選擇,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投下一張選票。每一張票看似作用不大,但積少成多,最終結果傾向「更好的我」還是「更差的我」,皆端看我們每天每一個微小習慣。
正因為這個觀念,讓我在2021年開始更用心覺察自己的行為,更努力去營造或培養良好的習慣,減少無形中投下扣分選票的可能性。
「好習慣讓時間成為你的盟友,壞習慣讓時間與你為敵。」
當然我還有不少進步空間,還有很多尚未養成的好習慣,像是寫日記、提早到…等,這些目標也將盡可能在新的一年中一一去達成。最後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 《大人學選擇》 成熟大人必備的七個理性決策原則,做決定不再只憑感覺
- 《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每天10分鐘,重新找回內心平靜
- 《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時刻》只要四個步驟,人生重新注入正能量
- 人生演算法:開啟內在原力,你只需調整這十個人生設定
- TED 無法激勵自己做出改變?也許你該試試這三招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