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我們人生中最先學會的事。
有趣的是,我們越長大,學會越多詞彙後,就越難了解要說什麼,或如何表達真實的需求。
《實習醫生》
開始前,大家不妨在腦中試著模擬以下幾種類型:
- 跳針式說話,一直重複同樣的話
- 談話中帶有強烈主見,容不下異己
- 話題終結者,一開口就會氣氛不對勁
- 停不下來的話匣子,企圖掌控全場發言權
- 一說話就能惹怒他人,當事人卻渾然不自知
無論你是否遇過類似情況,或看完覺得自己好像中槍了(?),應該不難想像,上述這些類型的人通常不是建立輕鬆、愉悅對話的優先選擇。
而今天要介紹的TED演講將為大家揭曉:究竟這些人做錯了什麼,應該如何調整,才能重新營造美好談話經驗呢?
影片介紹
今天要分享的影片為2016年Ted演講「營造美好談話經驗的10個原則(10 ways to have a better conversation)」,講者為超過20年資歷的記者、主持人瑟列斯特.赫莉(Celeste Headlee)。該影片目前已累積千萬人點閱,更榮登當年度受歡迎的演講之一。
11分鐘左右的影片,Celeste Headlee透過其精練又不失幽默的口條,一語道破現今社會多數失敗對話的問題點,並歸納出十招談話技巧,協助觀眾迅速掃雷、建立良好對話經驗。
現在就帶大家來看這段影片的重點吧!
什麼是溝通?良好的溝通是由「聽」與「說」組成的。
隨著科技進步,人們雖然更容易建立連結,卻同時造成更明顯的科技冷漠。多數人寧願用3C產品來聯絡,也不願花心思來場面對面的深度交談。
根據講者觀察,現代人逐漸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知道該如何和別人有效溝通。
當然,這個問題不只有講者發現,坊間也越來越多書籍傳授該如何建立良好談話、怎樣的回應會讓對方有被尊重的感覺,其中像是提前想好話題、看著對方眼睛、點頭、微笑表示自己有在聽、適時回應附和或總結…等,這幾個手法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
不過,原封不動的套句講者的話:這些「技巧」全都是屁話!😂😂
畢竟當你真的用心專注於彼此的談話,為何還需要學習如何「假裝」專心呢?
接下來將揭曉講者精選十個為談話加分的技巧唷!
十個為談話加分的技巧
#1:不要一心二用
聊天時請盡可能全神貫注,除了避免划手機、看電視外,也不要邊聊天邊想著等等晚餐要吃什麼。
重點是活在當下,活在那個情境中,給予對方該有的尊重。
這讓我想到過去聽到某個Podcast主持人表示,即便有多少事還沒做好,腦中有多少尚未理清的想法,一旦此刻要和朋友聚餐,進門前就會和自己達成協議:接下來的兩小時完全沉浸在聚餐中,其他事全都等結束再說,正是同理。
#2:不要自以為是
談話不只是闡述自己的想法,更是學會接納不同意見的好機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進入每段談話前,應保持開放態度,預設自己可從中學到一些事,這樣的想法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講者更開玩笑表示:如果你想發表意見,又不願意讓對方回應、爭論、反駁,那就寫部落格吧!
#3:使用開放式問題
害怕成為句點王、話題終結者的朋友,不妨試試看透過6W(人、事、時、地、物、原因)來加深加廣彼此的談話。如果遇到有興趣的話題,也可以改成開放式問句,促使對方多描述一些。
舉例:「你很生氣嗎?」改成「你感覺如何?」
#4:順其自然
是否曾遇過一群人聊得正開心,突然有人講出牛頭不對馬嘴的話,而這句話還可能是五分鐘前結束的話題?
這種現象通常最大的問題:腦袋仍死守著過去的想法。
良好、流暢的談話,應該是自然而然表達出當下腦中的想法,而不是硬塞入幾分鐘前想到的每個東西。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應學會讓想法自然進入腦中,同時放手讓他們自然離開。
#5:謹言慎行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話前應經過大腦思考,畢竟大家都是成熟的大人了,也該為自己說的每句話負責。
另外大家較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裝懂」,如果不懂,就承認你不懂。刻意裝懂很快就會被人看破手腳,反而衍生更多麻煩。
#6:別拿自己的經驗和對方的相提並論
當對方傾訴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瓶頸,別跟著講自己對工作有多不滿。當對方談到親友離世,此時也別談論自己的親人如何如何。
你的經驗不等於他的經驗,既然現在正在討論對方的事,就不要利用這個時間來趁機講自己的故事、證明自己有多煎熬,而應該多站在其立場,給予合適的回應。
#7:別重複自己的話
不曉得你是否注意過,有些人講了一大串話,抽絲剝繭後都是在闡述同一件事?
講者發現當一個人生氣或想抱怨時,會不斷換方式、替換新詞語來撈叨某件事。如果驚覺自己不停在同一主題打轉,就該有所警覺,避免跳針式內容發生。
#8:放過無關緊要的小細節
有的人聊天時會拘泥於每個環節,究竟我昨天吃了兩支雞腿還是三支?五塊餅乾還是六塊?這些都不重要,沒有人在乎這些那些不重要的小細節,人們只在乎你跟你想表達的內容。
同理,許多台灣人學習英語口說,常常因害怕用錯時態、文法,不敢開口,反而因小失大,錯失練習及表達想法的機會。
#9:學會傾聽
我們會只顧著說,卻不願意傾聽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 傾聽時我們容易分心,發言時才有主控權的錯覺
- 大家都愛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強化自身特質
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中也曾提過相同問題。受到競爭壓力影響,為了生存,社會風氣逐漸著重於「表現自己」,鼓勵踴躍發言的外向者,唾棄專心傾聽的內向者。
如同佛教有句話:「如果你開口說話,你就學不到東西」。學會傾聽,是講者認為每個人最必學也是最重要的技巧。
#10:簡明扼要
一段良好的談話,不需要油腔滑調,也無須用華麗詞藻包裝。簡明扼要,不僅能在短時間明確表達你的想法,又能確保對方不會失去耐心。
套句講者妹妹的比喻:好的談話就像迷你裙,短到能抓住大家興趣,又長到重點都包進去。👗👗
個人心得
一開始單純衝著影片高點閱數而點進來看看,原本對這類主題沒多大的期待,但講者Celeste Headlee這次的內容讓我完全改觀。
如同Celeste說的,如果有溝通上的困擾,最常得到的建議是學習「如何正確回應對方」。
相信多數人應該都有過和別人聊到忘我的境界,試著回想當時的你,腦袋是完全投入話題中,還是邊聊邊想著我何時該點頭、該注視著對方雙眼或適當附和幾句?
不難想像,坊間的建議只是在創造一個假象,對良好的雙向溝通過程治標不治本。真正要有效改善這些談話問題,就應該回到癥結點:你是否有真心投入這場對話?
對我而言,這次TED演講中所歸納出的十個技巧,相當值得我們做為參考方針,從中找到有待改善的地方,成功為談話加分,營造一次美好對話經驗。
TED系列文章
- TED想擺脫句點王、不再說錯話?資深記者精選十個為談話加分的技巧
- TED 「只要20小時學習」:掌握四個訣竅,所有事皆難不倒你
- TED 無法激勵自己做出改變?也許你該試試這三招
- TED「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麼」:一張圖破解腦袋,終止拖延
- TED「專注漏斗」:利用「拖延」,讓明天的時間倍增
- TED《黃金圈法則》一張圖搞懂蘋果為何這麼多忠誠擁護者
讀了此文章的人,也讀了…
- 《愛之語》原來我們都愛錯方式了,破解五種語言並找回愛情
- 《被討厭的勇氣》具備這4種阿德勒人生勇氣,不須再看別人臉色
- 《安靜,就是力量》六個建議,讓內向從此成為你的優勢
- 《原子習慣》只要四個步驟,無痛也能養成好習慣
- 《五秒法則》只需五秒鐘,停止搞砸你的人生
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您的支持將是我持續分享所學的最大動力。